我早不识余山人,湖海名知三十春
出处:《相地余君祥赠言卷》
元 · 郑元祐
我早不识余山人,湖海名知三十春。
闻其欲识天下士,不厌四方走踆踆。
朅来中吴春苦雨,雨窗峭寒肌骨皴。
袖有赠言成大轴,读未卷终伤我神。
儒先沦落日已尽,我独未死如枯鳞。
涸辙曾无斗升水,破靴厌踏康庄尘。
生言宿知地理学,转移造化抽机轮。
黄箸定钤司马氏,青囊为书郭景纯。
二子骑箕上天去,遗编凭谁据其津?余生两眼炯秋月,遍观山崖与海滨。
先辈而今木已拱,后生蹇予蠖不伸。
何处青山可埋我?免使乌鸢蝼蚁嗔。
闻其欲识天下士,不厌四方走踆踆。
朅来中吴春苦雨,雨窗峭寒肌骨皴。
袖有赠言成大轴,读未卷终伤我神。
儒先沦落日已尽,我独未死如枯鳞。
涸辙曾无斗升水,破靴厌踏康庄尘。
生言宿知地理学,转移造化抽机轮。
黄箸定钤司马氏,青囊为书郭景纯。
二子骑箕上天去,遗编凭谁据其津?余生两眼炯秋月,遍观山崖与海滨。
先辈而今木已拱,后生蹇予蠖不伸。
何处青山可埋我?免使乌鸢蝼蚁嗔。
鉴赏
这首元代郑元祐的《相地余君祥赠言卷》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友人余山人的敬仰和感慨的诗。首句“我早不识余山人”,诗人自谦表示对余君的了解甚晚,接着通过“湖海名知三十春”描绘了余君的名声远播,足迹遍布各地。诗人赞赏余君广交天下贤士,不辞辛劳,“闻其欲识天下士,不厌四方走踆踆”。
诗中“朅来中吴春苦雨”描绘了余君来访时江南春天阴雨连绵的环境,而“雨窗峭寒肌骨皴”则写出诗人感受到的寒冷与艰辛,但余君的赠言“袖有赠言成大轴”却让诗人感动至深,然而“读未卷终伤我神”又暗示了赠言中的内容可能触动了诗人内心的哀愁。
诗人感叹“儒先沦落日已尽”,自己如同枯鳞般孤独,生活困顿,“涸辙曾无斗升水,破靴厌踏康庄尘”。他自述曾精通道家学问,能洞察天地变化,但如今却处境艰难。诗人以“黄箸定钤司马氏,青囊为书郭景纯”两位先贤自比,表达对余君才华的认同,同时也流露出对后继无人的忧虑。
最后,诗人感慨自己“两眼炯秋月”,遍览世间,但前辈凋零,后生难有出头之日,发出“何处青山可埋我”的疑问,表达了对归宿的渴望以及对身后事的担忧,希望能在一处不受打扰的地方安息,以免招致乌鸢蝼蚁的侵扰。整首诗情感深沉,充满了对人生无常和才子命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