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云半剪传衣色,海石空留听偈心
出处:《青口驿遇乡僧介公同登三祖山望灊皖天柱诸峰》
明 · 欧大任
地布黄金玉作岑,西来三祖古禅林。
山云半剪传衣色,海石空留听偈心。
涧水供筵经雪净,竹房清梵出烟深。
道人白鹤同僧去,天柱还随杖锡寻。
山云半剪传衣色,海石空留听偈心。
涧水供筵经雪净,竹房清梵出烟深。
道人白鹤同僧去,天柱还随杖锡寻。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壮丽而幽静的山林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首句“地布黄金玉作岑”以黄金与美玉比喻山峦,既突出了山的珍贵与美丽,也暗示了其历史与文化价值。接着,“西来三祖古禅林”点明了此处是佛教圣地,三祖寺的历史悠久,增添了诗的宗教色彩和历史韵味。
“山云半剪传衣色,海石空留听偈心”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山云和海石赋予情感,山云仿佛在传递着僧人的衣色,海石则在倾听僧人的教诲,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和僧侣修行的虔诚。
“涧水供筵经雪净,竹房清梵出烟深”描绘了山中清幽的环境,涧水潺潺,竹房内传出清雅的梵音,经过雪后的纯净更加凸显了环境的宁静与庄严。这不仅是一幅视觉上的美景,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最后,“道人白鹤同僧去,天柱还随杖锡寻”表达了对僧侣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的亲近感。白鹤象征着高洁和自由,与僧侣一同离去,寓意着心灵的解脱与追求。天柱山作为背景,随着僧侣的行踪,象征着精神之旅的延伸和探索。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佛教文化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