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已结喜欢缘,眼下雄名何必借
出处:《苏汝载乞食歌》
明 · 张萱
閒閒道人真可怜,非儒非佛复非玄。
两只青鞋遍大地,一双白眼撑高天。
半世生涯三寸管,欲把千秋常占断。
相逢便说肝胆倾,何事逢人邈河汉。
腹中样子不合时,如君安得不苦饥。
吁嗟人间何食不为乞,富贫贵贱总是墦间儿。
万钱不下君一箸,万钟不下君一粒。
归来裹足闭重关,满目青云不可攀。
持钵望门缘底事,才说閒閒便不閒。
乞食曾闻陶靖节,五斗能令腰便折。
昌黎一饱叹无时,枉却冷肠频触热。
谢仁祖胜陶胡奴,有食可就非吾徒。
三那之庵在何许,高谊云天五大夫。
劝君乞昼莫乞夜,未必宰官皆长者。
百年已结喜欢缘,眼下雄名何必借。
墦间乞态日日新,自笑园公乞更频。
欲向千秋乞一物,不知檀越是何人。
两只青鞋遍大地,一双白眼撑高天。
半世生涯三寸管,欲把千秋常占断。
相逢便说肝胆倾,何事逢人邈河汉。
腹中样子不合时,如君安得不苦饥。
吁嗟人间何食不为乞,富贫贵贱总是墦间儿。
万钱不下君一箸,万钟不下君一粒。
归来裹足闭重关,满目青云不可攀。
持钵望门缘底事,才说閒閒便不閒。
乞食曾闻陶靖节,五斗能令腰便折。
昌黎一饱叹无时,枉却冷肠频触热。
谢仁祖胜陶胡奴,有食可就非吾徒。
三那之庵在何许,高谊云天五大夫。
劝君乞昼莫乞夜,未必宰官皆长者。
百年已结喜欢缘,眼下雄名何必借。
墦间乞态日日新,自笑园公乞更频。
欲向千秋乞一物,不知檀越是何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闲闲道人”的人物形象,他既非儒家,也非佛教徒,更非玄学之士,而是以一双白眼看透世间,两只青鞋踏遍大地的超然存在。他以一支笔(三寸管)记录千秋,却对世人的情感表达显得疏远,仿佛与天上的银河隔绝。他的内心世界与时代不符,似乎总在忍受饥饿的困扰。
诗中提到,世间的食物对于“闲闲道人”来说,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都如同坟墓间的孩童一样无关紧要。他甚至不屑于接受价值万贯的食物,只愿意接受一筷子或一粒米。这种态度反映了他对物质的淡泊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闲闲道人”归家后,闭门谢客,满目所见只有不可触及的青云。他手持钵盂,四处乞食,但一开口便不再闲适。诗中还提到了古代的陶渊明、韩愈和谢仁祖等历史人物,他们或因五斗米而折腰,或因温饱问题而感慨,或因食物而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闲闲道人”独特生活方式的赞赏,并希望他能在白天乞食,不必过于拘泥于形式,因为并非所有的官员都是仁慈的。
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今人物的生活态度,展现了“闲闲道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