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相传授,唐衫自隐沦
出处:《程伯茂尊公挽诗》
宋 · 方岳
雨昏先友记,犹复有斯人。
周易相传授,唐衫自隐沦。
翳桑秋廪共,结草夜台春。
为酹月塘月,何年琢石麟。
周易相传授,唐衫自隐沦。
翳桑秋廪共,结草夜台春。
为酹月塘月,何年琢石麟。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雨昏:雨天黄昏。先友:旧友。
犹复:仍然。
斯人:这样的人。
相传授:代代相传。
唐衫:唐代衣衫。
隐沦:隐居。
翳桑:地名,可能指有桑树的地方。
秋廪:秋天的谷物。
结草:古代习俗,墓前结草表示哀思。
夜台:墓地。
酹:祭奠。
月塘:有月的池塘。
石麟:石雕的麒麟,象征尊贵或吉祥。
翻译
在雨天黄昏时分,我怀念起旧友,还有这样的人存在。周易的智慧代代相传,他身着唐代衣衫,独自隐居。
他们在翳桑共享秋天的谷物,夜晚在墓前寄托思念,如同春天的结草。
为了祭奠月塘之月,何时能雕刻出石麒麟以示敬意?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方岳所作,名为《程伯茂尊公挽诗》。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怀念一位已经去世的朋友或师长,这位朋友不仅在知识上给予指导(“周易相传授”),而且在品德上也是作者的榜样和追随对象(“唐衫自隐沦”)。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怀念之情。如“翳桑秋廪共”可能是在描述两人曾经共同在秋天的桑林中散步的情景;“结草夜台春”则可能是形容他们在月夜里相聚于高台,感受着春意盎然的氛围。
最后两句“为酹月塘月,何年琢石麟”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像古人一样通过刻苦学习,达到卓越的学问和品德,以此来纪念逝者。整首诗感情真挚,语言典雅,是一篇颇具古典韵味的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