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榻鱼龙惊变化,旧都陵谷叹迁移
出处:《以韵和味三叔祖四首 其三》
清末民国初 · 祝廷华
四郊多垒风声急,万里同云月色迟。
卧榻鱼龙惊变化,旧都陵谷叹迁移。
骚人废寝毫挥手,侠士图功剑拄颐。
高唱大江东去曲,髯苏当日亦忧时。
卧榻鱼龙惊变化,旧都陵谷叹迁移。
骚人废寝毫挥手,侠士图功剑拄颐。
高唱大江东去曲,髯苏当日亦忧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深切感慨与忧虑。
首联“四郊多垒风声急,万里同云月色迟”,以“四郊多垒”形容边疆战事频繁,风声紧促;“万里同云”则描绘出阴云密布的辽阔景象,暗示着国家局势的严峻。“月色迟”则反衬出时间的缓慢流逝,暗喻着和平与安宁的缺失。
颔联“卧榻鱼龙惊变化,旧都陵谷叹迁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鱼龙惊变,比喻国家政治、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旧都陵谷”则借用了《诗经》中的典故,指代国家兴衰更替,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颈联“骚人废寝毫挥,侠士图功剑拄颐”,通过“骚人”(指文人)和“侠士”的形象,展现了不同阶层人士在动荡时代中的反应。文人废寝忘食,挥毫泼墨,抒发内心的情感;侠士则图谋功业,剑不离身,准备为国效力。这一对比,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在面对国家危难时的不同选择与行动。
尾联“高唱大江东去曲,髯苏当日亦忧时”,引用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先贤的敬仰与共鸣。苏轼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句,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时代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期待,希望像苏轼那样,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能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奋斗。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历史典故和人物形象的巧妙运用,深刻揭示了清末民初时期社会动荡、国家危难的现实,以及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