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成观兽舞,声起应鸾翔
出处:《咏磬》
明 · 梁有誉
制因无句巧,质从泗水旁。
象物还同矩,论音本协商。
治成观兽舞,声起应鸾翔。
招仙鸣汉代,为灵锵鲁堂。
鸿毛说本诞,石室辨难详。
唯有升歌际,能为众乐纲。
象物还同矩,论音本协商。
治成观兽舞,声起应鸾翔。
招仙鸣汉代,为灵锵鲁堂。
鸿毛说本诞,石室辨难详。
唯有升歌际,能为众乐纲。
鉴赏
这首《咏磬》由明代诗人梁有誉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磬这一古代乐器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内涵。
首句“制因无句巧,质从泗水旁”,开篇即点出磬的制作与材质来源,巧妙地将自然与人工的融合展现出来。磬的形状与结构设计精巧,其材质则取自泗水之畔,既体现了自然界的丰富与美丽,也暗示了人类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与利用。
接着,“象物还同矩,论音本协商”两句,进一步阐述了磬在造型上的规矩与和谐,以及其声音的协调性。磬的形状如同矩形,象征着秩序与规则;而其发出的声音,则是经过精心调校的和谐之音,展现了音乐艺术中的平衡与美感。
“治成观兽舞,声起应鸾翔”描绘了磬在实际使用场景中的壮观景象。当人们在特定场合演奏时,磬的声音仿佛引领着兽舞的节奏,或是与鸾鸟的飞翔相呼应,营造出一种生动而又庄重的氛围。
“招仙鸣汉代,为灵锵鲁堂”则表达了磬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与文化价值。它不仅能够吸引仙人降临,也是汉代乃至鲁堂(鲁国的殿堂)中不可或缺的神圣乐器,象征着智慧、灵性与文化的传承。
“鸿毛说本诞,石室辨难详”这两句通过比喻,强调了磬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与影响力。如同鸿毛般轻盈却承载着诞生的故事,石室中深藏的学问与难题,都可通过磬的音韵得到解答或启示。
最后,“唯有升歌际,能为众乐纲”总结了磬在音乐艺术中的核心作用。在升高的歌声中,磬作为领奏者,能够统摄各种乐器,展现出音乐整体的和谐与统一。
整首诗通过对磬的描述,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历史、文化和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