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欲孰为正,参差何可均
出处:《咏怀三十四首》
明 · 王廷陈
民食美刍豢,䲭鸢甘臭陈。
西子岂不都,鱼鸟不见亲。
万类殊所嗜,物岂慕非伦。
箕毕各有好,况此世上群。
情欲孰为正,参差何可均。
黜智任自然,悠悠葆天真。
西子岂不都,鱼鸟不见亲。
万类殊所嗜,物岂慕非伦。
箕毕各有好,况此世上群。
情欲孰为正,参差何可均。
黜智任自然,悠悠葆天真。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廷陈的《咏怀三十四首》中的第十首,名为“咏怀”。诗中以民食与飞禽走兽的喜好对比,引出万物各有所好,人亦应顺从自然天性的哲理。诗人在描述人间百态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本质和道德标准的思考。
首句“民食美刍豢,䲭鸢甘臭陈”描绘了人类与飞禽对于食物的不同偏好,暗示了不同生物有着各自适应环境的生存方式。接着,“西子岂不都,鱼鸟不见亲”通过比喻,将美女西施与鱼鸟进行对比,指出即使如西施般美丽的人,在鱼鸟眼中也不见得特别亲近,强调了生物间基于本能的相互关系。
“万类殊所嗜,物岂慕非伦”进一步阐述了万物各有所好,没有一种事物能超越或吸引所有其他事物的本质。随后,“箕毕各有好,况此世上群”将话题转向人类社会,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追求,正如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都有其特定的喜好一样。
“情欲孰为正,参差何可均”提出了一个深奥的问题:在情感与欲望面前,何为正确?它们之间的差异如何衡量?这反映了诗人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
最后,“黜智任自然,悠悠葆天真”给出了答案:摒弃过度的智慧和人为的约束,顺应自然的本性,保持内心的纯真和平静。这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也是对人们在追求物质与精神满足时应遵循的原则的建议。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体内心世界的复杂关系,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和道德价值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