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梦纷纷碎似棋,两崖明月照空枝
明末清初 · 何巩道
客梦纷纷碎似棋,两崖明月照空枝。
久藏社下终为鼠,暂处囊中亦是锥。
骨类虞翻难得媚,魂非倩女却能离。
清平乐府无人奏,只遣笳声特地悲。
久藏社下终为鼠,暂处囊中亦是锥。
骨类虞翻难得媚,魂非倩女却能离。
清平乐府无人奏,只遣笳声特地悲。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何巩道创作,题为《汪鐏石席上出巩二诗吴门王楚臣见而和之巩自以为粤风吴人和而为吴风遂以吴风答之(其一)》。诗中描绘了梦境的破碎与现实的对比,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首句“客梦纷纷碎似棋”,以棋子的零散比喻梦的破碎,形象地展现了梦境的短暂与虚幻。接着,“两崖明月照空枝”一句,通过明月照亮空枝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孤寂与清冷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久藏社下终为鼠,暂处囊中亦是锥”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长期被忽视或压抑的事物比作“鼠”和“锥”。这里不仅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也暗含了个人才华被埋没的无奈与愤慨。
“骨类虞翻难得媚,魂非倩女却能离”则进一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虞翻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以刚直不阿著称,此处借以表达难以讨好他人的困境;而“魂非倩女却能离”则可能暗指某些难以把握的情感或命运的不可预知性。
最后,“清平乐府无人奏,只遣笳声特地悲”两句,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悲哀。乐府本应是反映民情、抒发情感的场所,但在现实中却无人问津,只有笳声在特定时刻发出悲鸣,象征着社会的冷漠与悲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梦境、社会现象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与批判,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