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两生心,见石不见虎
出处:《杂兴三十九首 其十四》
宋 · 张镃
有虎南山南,有石北山畔。
虎石人未辨,箭发石遂贯。
一朝两生心,见石不见虎。
若向虎石求,引满徒自苦。
虎石人未辨,箭发石遂贯。
一朝两生心,见石不见虎。
若向虎石求,引满徒自苦。
注释
虎:大型猫科动物,象征力量或危险。南:方位词,南面。
石:石头,这里可能指代目标。
北山:指北方的山。
畔:旁边,边缘。
箭发:射箭的动作。
贯:穿透,贯穿。
一朝:短时间内,忽然。
两生心:心意不定,犹豫不决。
见石不见虎:只看到石头而忽略了虎的存在。
若:如果。
向:朝着,对着。
引满:拉满弓弦。
徒:白白地,徒劳地。
自苦:自己受苦。
翻译
南山之南有猛虎,北山之畔有巨石。虎与石难以分辨,箭矢飞出直穿石身。
一日间心意摇摆,只见石而不见虎。
若向虎石寻求,拉满弓弦只会自寻苦楚。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山中景象和个人情感的诗句,通过对比虎与石的不同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变化。诗人巧妙地利用自然景物来隐喻人生的某些境遇。"有虎南山南,有石北山畔"一开始设定了两种不同的存在,一是威猛而自由的虎,另一则是坚硬且静止的石头。这两者在诗人的笔下既成为了自然景观,也蕴含着深层的人生哲理。
"虎石人未辨,箭发石遂贯"一句,表面上写的是人们难以分辨这两者的具体位置,但实际上则是通过“箭发”这一强烈的动作来突显石头的坚硬与不动声色。这种对比在诗人心中激起了深深的共鸣。
"一朝两生心,见石不见虎"此处表达了诗人的内心变化,一旦有所领悟,就像看到石头却看不到那自由游荡的虎一样,这里“一朝”指的是某一次突然的领悟或者是情感上的转变,“两生心”则意味着内心世界的剧烈波动和重塑。
"若向虎石求,引满徒自苦"最后这句,则是在告诫自己或他人,不要去追寻那些不可能达到的事物,就像不断地追寻那看不见的虎与无法到达的石头一样,只会招致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递了人生的智慧和个人情感世界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