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色未将蓝汁染,笔锋犹傍墨花行
出处:《卢卓山人画水》
唐 · 方干
常闻画石不画水,画水至难君得名。
海色未将蓝汁染,笔锋犹傍墨花行。
散吞高下应无岸,斜蹙东南势欲倾。
坐久神迷不能决,却疑身在小蓬瀛。
海色未将蓝汁染,笔锋犹傍墨花行。
散吞高下应无岸,斜蹙东南势欲倾。
坐久神迷不能决,却疑身在小蓬瀛。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常闻:经常听说。画石:画山石。
不画水:不描绘水景。
至难:非常困难。
君:您。
得名:获得名声。
海色:大海的颜色。
未将:还没有。
蓝汁染:用蓝色颜料渲染。
笔锋:笔触,指绘画的技巧。
傍:依傍,沿着。
墨花:墨迹,这里比喻为水的形态。
散吞:扩散并似乎吞没。
高下:高低处。
应无岸:似乎没有边际。
斜蹙:倾斜聚集的样子。
东南:方向,这里形容波浪的方向。
势欲倾:仿佛要倾倒的趋势。
坐久:久坐,观赏很久。
神迷:精神上被深深吸引。
不能决:难以做出判断或决定。
却疑:反而怀疑。
身在:自己处于。
小蓬瀛:蓬莱和瀛洲的合称,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比喻为仙境。
翻译
常听说画家画山石而不画水,因为画水极为困难,但您却因画水而扬名。大海的色彩还未用蓝色渲染,您的笔触却已沿着墨迹自如游走。
波浪起伏似乎没有边际地吞噬着高低,倾斜向东南仿佛要倾倒一般。
久坐观赏,我被这景致迷住难以决断,仿佛自己置身于仙境小蓬瀛。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画家卢卓山在绘制山水画时的场景。诗中的“常闻画石不画水,画水至难君得名”表明画家擅长绘石,而且对绘制水景有着很高的要求,只有真正技艺高超的人才能在这方面获得赞誉。
接下来的“海色未将蓝汁染,笔锋犹傍墨花行”则形象地表达了画家的笔触之轻盈与墨色的丰富变化,仿佛即将染上天空的蓝色,却又不失笔下的生动活泼。
“散吞高下应无岸,斜蹙东南势欲倾”则描绘出画中山水的壮观景象,无边无岸,给人以悬崖峭壁、山勢险峻之感。山势似乎随着画家的笔触而变化,要不是画家手中的笔锋在指引,这些山水就要倾泻而下了。
最后,“坐久神迷不能决,卻疑身在小蓬瀛”则表达了诗人观赏这幅画时的感受。时间久了,精神为之迷醉,难以断定自己是否真的坐在那里,还是已经被画中的景象带入到了一个遥远的小岛上。
整首诗通过对卢卓山绘画技艺的赞美,以及对其作品中山水景象的生动描摹,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书画艺术的深厚情感和高超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