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幽魂有光采,普天之下皆皇家
出处:《怀远亭诗,为东瓯镇抚谭济翁作》
元末明初 · 张昱
蚤年身逐兵尘起,鼻尖出火耳生风。
马上飞尘虎添翅,出门志愿定远侯。
果然持节镇东瓯,上宣德意化海俗。
鲸鲵灭迹波为收,古来镇将还如此。
缓带轻裘接贤士,襄阳沈却岘山碑。
水底鱼龙犹识字,国家承平千万年。
军中之乐何可言,太牢五鼎餐壮士。
从伶百戏陈广筵,山川不随人事改。
端明丘垄今犹在,亭名怀远乃在兹。
地下幽魂有光采,普天之下皆皇家。
故乡何必怀长沙,人臣受命无远近。
河源曾泛张骞槎,食君之禄治军旅。
咫尺辕门谁敢去,私情丘垄岂不怀,日夜沅湘水东注。
马上飞尘虎添翅,出门志愿定远侯。
果然持节镇东瓯,上宣德意化海俗。
鲸鲵灭迹波为收,古来镇将还如此。
缓带轻裘接贤士,襄阳沈却岘山碑。
水底鱼龙犹识字,国家承平千万年。
军中之乐何可言,太牢五鼎餐壮士。
从伶百戏陈广筵,山川不随人事改。
端明丘垄今犹在,亭名怀远乃在兹。
地下幽魂有光采,普天之下皆皇家。
故乡何必怀长沙,人臣受命无远近。
河源曾泛张骞槎,食君之禄治军旅。
咫尺辕门谁敢去,私情丘垄岂不怀,日夜沅湘水东注。
鉴赏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张昱所作的《怀远亭诗》,为纪念东瓯镇抚谭济翁而写。诗中描绘了谭济翁早年从军生涯,英勇善战,志向高远,最终成为东瓯地区的镇守者,传达了皇帝的德意,使得海俗得以教化。他的功绩如同古代名将,使地方安宁,鱼龙识其恩德。
诗中提到谭济翁对待贤士的谦和,以及他在襄阳的逸事,暗示了他的文治武功兼备。他还以沈碑之事表达对人才的尊重,即使在享乐之中,也不忘国家的安定。诗人感慨山川虽不变,但人事已非,而谭济翁的英灵犹在怀远亭,亭名寓含对远方的怀念。
最后,诗人强调臣子应忠于职守,无论身处何地,都应以国家为重,表达了对谭济翁忠诚精神的敬仰。结尾处,诗人借沅湘流水东流,寓意谭济翁的精神如江河长流,影响深远。
整体而言,这首诗赞扬了谭济翁的功绩与人格魅力,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安宁和个人忠诚的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