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事重华著直声,百年藏藁未流行
世评谏疏如刘向,公读遗书感乐生。
里有襄阳耆旧传,史无齐鲁大臣名。
孤孙白首荒家学,甘作滕民负耒耕。
注释
俱事:都称赞。重华:古代贤君夏禹的别称。
著直声:留下正直的名声。
百年:一生。
藏藁:收藏的草稿。
流行:广泛流传。
世评:世人的评价。
谏疏:进谏的奏章。
如刘向:像汉代学者刘向。
感乐生:感到快乐和生活有所寄托。
襄阳耆旧:襄阳地区的老前辈。
传:流传。
齐鲁:古代山东地区。
大臣名:显赫的大臣名声。
孤孙:孙子。
白首:头发花白的老年。
荒家学:荒废的家庭学业。
甘:甘愿。
滕民:滕地的居民。
负耒耕:扛着犁杖耕田。
翻译
都称赞他像重华一样正直,一生的著作却未被广泛流传。世人评价他的谏书如同刘向一般,阅读他的遗书让我感动如同乐生。
家乡里流传着襄阳前辈的故事,历史上却没有他作为齐鲁大臣的名声。
他的孤孙已白发苍苍,在荒废的家中坚守学业,宁愿做滕地的农夫耕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名为《太守宋监丞新三先生祠刊二刘遗文以二诗纪实(其二)》。诗中的语言典雅,意境深远,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感慨。
“俱事重华著直声”,这里的“俱事”指的是普遍的事情,“重华”可能是指某种光辉的文化或学问,而“著直声”则表明这些事情虽然已经显现,产生了正面的影响,但还未能广泛流传。
接着,“百年藏藁未流行”,诗人感叹在百年的时间里,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藏藁)尚未得到应有的推崇和广泛传播。这反映出诗人对于文化遗产传承的关切。
“世评谏疏如刘向,公读遗书感乐生”,这里的“世评”指的是世人对某种事物的评价,“谏疏”是古代臣子上书给君主的奏章,而“刘向”则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藏书家,知名于其批评和整理古籍。诗人将自己的作品比作刘向的谏疏,并表达了读到先辈遗留下来的书籍时所产生的喜悦之情。
“里有襄阳耆旧传”,这里的“里”指的是地方或乡土,“襄阳”是历史上的一个地名,而“耆旧传”则可能是指一些流传已久的地方故事或文化遗产。诗人提到这些,可能是在强调自己对于故土文化的珍视和自豪。
“史无齐鲁大臣名”,这句话表明在历史记载中,有些重要人物或事件未能得到应有的记录。这可能是诗人对于个人成就与时代认可之间差距的一种感慨。
最后,“孤孙白首荒家学,甘作滕民负耒耕”,这里的“孤孙”指的是没有兄弟姐妹的独生子,“白首”则形容年老,而“荒家学”可能是指家中的学问或文化传统已经式微。诗人表示即使到了晚年,也愿意像普通的农民一样,背着锄头耕田,这种甘于平凡生活的态度,反映了他对于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超脱。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回顾和现实状况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的学问传承、时代认可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