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看沧江底,帆归烟外昏
出处:《登采石山上广济寺》
宋 · 梅尧臣
船从山下过,直上见僧轩。
系缆当矶石,缘崖到寺门。
短篱遮竹瀁,危路踏松根。
却看沧江底,帆归烟外昏。
系缆当矶石,缘崖到寺门。
短篱遮竹瀁,危路踏松根。
却看沧江底,帆归烟外昏。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船:指代船只。山下:山脚下的位置。
僧轩:僧舍的屋檐。
系缆:系绳子以固定船只。
矶石:江边突出的岩石。
寺门:寺庙的大门。
短篱:矮小的篱笆。
竹瀁:竹林随风摇摆的样子。
危路:危险的小路。
松根:松树的根部。
沧江:深青色的江水。
帆归:船帆归航。
烟外昏:远处烟雾中的模糊景象。
翻译
船只顺山势而下,直直望见僧舍的屋檐。停靠在礁石旁,沿着崖壁走到寺庙门口。
矮墙后竹林摇曳,危险的小路踩着松树根。
转身回望,只见沧江水底,远帆在烟雾中渐行渐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登采石山上广济寺》,描绘了作者乘船至山下,沿着江岸攀登山顶,到达广济寺的旅程。首句“船从山下过”,写出了船只沿着山势下行的情景;“直上见僧轩”则展示了山势陡峭,寺庙在高处隐约可见。接下来,“系缆当矶石”描绘了泊船的过程,而“缘崖到寺门”则展现了山路的险峻和寻寺的艰辛。
“短篱遮竹瀁”描绘了寺庙周围的环境,竹林环绕,篱笆轻掩,增添了宁静与清幽的氛围。“危路踏松根”进一步强调了山路的崎岖,但诗人却以“危”字显其壮志。最后两句“却看沧江底,帆归烟外昏”,诗人站在高处回望,看到江面帆影渐行渐远,消失在烟雾弥漫的远方,营造出一种空旷而寂寥的意境。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行过程中的景色变化和诗人的情感体验,展现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