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始掘既由楚,终焚乃因牧全文

始掘既由楚,终焚乃因牧

唐 · 张九龄
秦帝始求仙,骊山何遽卜。
中年既无效,兹地所宜复。
徒役如雷奔,珍怪亦云蓄。
黔首无寄命,赭衣相追逐。
人怨神亦怒,身死宗遂覆。
土崩失天下,龙斗入函谷。
国为项籍屠,君同华元戮。
始掘既由楚,终焚乃因牧
上宰议扬贤,中阿感桓速。
一闻过秦论,载怀空杼轴。

拼音版原文

qínshǐqiúxiānshān
zhōngniánxiàosuǒ

léibēnzhēnguàiyún
qiánshǒumìngzhěxiāngzhuīzhú

rényuànshénshēnzōngsuì
bēngshītiānxiàlóngdòuhán

guówèixiàngjūntónghuáyuán
shǐjuéyóuchǔzhōngfénnǎiyīn

shàngzǎiyángxiánzhōngāgǎnhuán
wénguòqínlùnzǎi怀huáikōngzhùzhóu

注释

求仙:寻求长生不老、成仙之道。
骊山: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所在地。
何遽卜:为何如此匆忙地选择、占卜此地作为修仙之所。
中年:指秦始皇在位中期或个人生命中的中年阶段。
无效:指求仙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即未得长生。
兹地:指骊山,即秦始皇陵所在地。
所宜复:是否应该再次在此地进行修仙活动。
徒役:指从事劳役的百姓,这里特指修建骊山陵墓的工人。
如雷奔:形容劳动人民工作时的紧张忙碌,如同雷电般快速奔走。
珍怪:珍贵奇特的物品,包括珠宝、奇石等。
云蓄:大量搜集、储存。
黔首:古代对平民百姓的称呼,因其多戴黑色头巾而得名。
无寄命:生活无保障,生命无所依托。
赭衣:古代囚犯所穿的红色囚服。
相追逐:互相追赶,暗示社会秩序混乱,罪犯横行。
身死:指秦始皇驾崩。
宗遂覆:宗庙祭祀体系崩溃,象征秦朝统治的终结。
土崩:比喻政权崩溃,犹如土石崩塌。
失天下:丧失对全国的统治权。
龙斗:比喻激烈的军事冲突,这里指反秦起义军与秦军的战斗。
入函谷:指起义军攻入函谷关,逼近秦都咸阳。
国为项籍屠:国家(秦朝)遭到项羽(字项籍)领导的军队屠杀。
君同华元戮:君王(秦王子婴)与华元(春秋时期宋国大夫,这里可能借指秦朝官员)一同被杀戮。
始掘:指秦始皇陵的最初挖掘。
由楚:由楚人进行,可能指项羽率军掘秦陵。
终焚:最终遭遇火灾,陵墓被焚烧。
因牧:因牧童失火导致,传说项羽军中一牧童引燃了秦陵附近草木,进而引发大火。
上宰:古代高级官职,这里泛指朝廷重臣。
议扬贤:讨论推崇先贤,反思历史教训。
中阿:中庸之道与阿谀之风,这里代指朝廷中枢。
感桓速:感慨汉高祖刘邦(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史称“汉高祖”)的迅速崛起与成功推翻秦朝。
过秦论:指贾谊的《过秦论》,论述秦朝兴亡的历史文章。
载怀:满怀,心里充满。
空杼轴:形容心中思绪万千,如同织布机上的梭子来回穿梭(杼轴),但又无法形成完整的结论或答案。

翻译

秦始皇开始寻求长生不老之道,为何仓促在骊山选址
半生追求并无实效,此处是否适宜再度修仙
劳工如雷电般疾奔,珍贵奇物也纷纷被搜罗积聚
百姓无处寄托生命,身穿囚衣者彼此追逐
人间怨声载道,神灵也怒火中烧,最终秦始皇身亡,宗庙随之覆灭
江山土崩瓦解,叛军直逼函谷关
国家遭项羽血洗,君王与华元同遭杀戮
始皇帝陵的挖掘始于楚人,最终的焚烧却因牧童失火
上卿们议论推崇先贤,朝廷中枢感慨汉高祖的迅速崛起
一听《过秦论》,心中便涌起对秦朝兴衰的深深思索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通过对秦始皇陵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秦始皇暴政和荒诞行为的批判与反思。全诗语言雄浑,想象丰富,充满了深刻的历史感慨。

首句“秦帝始求仙”揭示了秦始皇对长生不老的追求,而“骊山何遽卜”则显示了他为了寻找长生不死之药而进行的一系列迷信活动。中间两句“中年既无效,兹地所宜复”表明这些行为并未达到目的,只留下一片荒凉的遗址。

以下几句“徒役如雷奔,珍怪亦云蓄。黔首无寄命,赭衣相追逐”形象地描绘了秦始皇大规模动用民力修建陵墓和寻找仙药的情景,以及他对待士兵的残酷态度。

“人怨神亦怒,身死宗遂覆。土崩失天下,龙斗入函谷”则是对秦始皇暴政的后果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他的死亡导致了国家的倾覆和自然界的动荡。

最后,“国为项籍屠,君同华元戮。始掘既由楚,终焚乃因牧”批判了秦始皇对各诸侯国进行残酷屠杀,以及他的陵墓最终被项羽等人破坏的历史事实。

整首诗通过对秦始皇陵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于权势、暴政和迷信行为的深刻反思,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无奈与哀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