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归向灵岩岩底坐,道根圣果满祇园全文

归向灵岩岩底坐,道根圣果满祇园

出处:《赠山堂僧
宋 · 马廷鸾
无生究竟是真源,浮世虚名可气吞。
净行要从圆处觅,好诗添向闷中喧。
一心认我如如体,万事同渠莫莫言。
归向灵岩岩底坐,道根圣果满祇园

注释

无生:指超越生死的真理。
真源:根本源泉。
浮世:世俗社会。
虚名:空洞的名声。
气吞:忍受或包容。
净行:清净的行为。
圆处:圆满的境地。
好诗:优美的诗歌。
闷中喧:在困苦中增添活力。
一心:全心全意。
如如体:永恒不变的本体。
万事:世间万物。
莫莫言:沉默不言。
灵岩:象征精神归宿的山。
岩底坐:静坐冥想。
道根:道的根基。
圣果:神圣的成果。
祇园:佛教圣地。

翻译

无生的真理究竟源自何处,世俗的虚名又能让人如何忍受。
修行要从圆满的境界中寻找,好的诗歌在苦闷中也能增添喧闹。
心中始终明白如如不动的本体,世间万事都如同沉默不语般看待。
最终回归灵岩山底静坐,道的根基和圣洁的果实充满整个祇园。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马廷鸾所作,名为《赠山堂僧》。诗中表达了对佛法真谛的追求和对尘世繁华的超脱。

"无生究竟是真源"一句,指的是佛教中的"无生"概念,即一切诸法本性为空,无有生灭之相,这里的"真源"意指最终的、真正的实相。诗人通过这一开篇,表达了对禅学中"真如"或"实相"的追求。

"浮世虚名可气吞"则是说尘世间的一切名誉和地位都是虚幻不实,可以令人感到愤懑和不满。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红尘俗世的看破与超脱。

接下来的"净行要从圆处觅"一句,强调了修行佛法需从圆融无碍的地方去寻找,即在心性上达到一种圆满、和谐的状态。"好诗添向闷中喧"则是说即使是在寂静无声的环境中,也可以通过吟咏佳句来增加一份清净与喜悦。

"一心认我如如体"表达了对自身真实本性的认识和认同,"万事同渠莫莫言"则是说一切万象皆归于一个道理,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去解释和争论。这两句流露出诗人对于禅学中"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解。

最后两句"归向灵岩岩底坐,道根圣果满祇园"则描绘了一种归隐山林,坐在深邃的岩石之下,修行佛法,最终达到道德根深、圣果圆满的境界。这里的"祇园"有可能是指一种心灵的净土或精神上的归宿。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比世俗与出世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修行和精神追求的向往,以及对于尘世名利的超然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