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则进之,琢磨之柄
出处:《文宣王及其弟子赞 其六》
宋 · 赵构
循良之要,在于有政。
可使为宰,千室百乘。
师门育材,治心扶性。
退则进之,琢磨之柄。
可使为宰,千室百乘。
师门育材,治心扶性。
退则进之,琢磨之柄。
注释
循良之要:治理优良的关键。政:政策。
宰:地方官员。
千室百乘:管理众多房屋和车辆。
师门:教育门派。
育材:培养人才。
治心扶性:修养内心,培养品性。
退则进之:在退位时给予提升。
琢磨之柄:磨砺和引导的工具。
翻译
治理优良的关键在于有良好的政策。可以让他担任地方官员,管理众多的房屋和车辆。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皇帝赵构所作,名为《文宣王及其弟子赞》。从鉴赏角度来看,这段诗文描绘了一位理想中的贤能之士,通过对其品德和能力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对于人才修养和治国理政的期许。
"循良之要,在于有政。可使为宰,千室百乘。"
这里强调了一个好的政治理念是由良好的人才来执行的,这些人才不仅品德高尚,而且能够担任重要职务,如宰相一类,管理国家和民众。
"师门育材,治心扶性。"
这两句则侧重于教育和修养之道,"师门"指的是通过教师或导师的指导,而"育材"则是培养人才,"治心"意味着修治内心,使其达到和谐与平静的状态;"扶性"则是辅助天性,让人性的善良得到展现。
"退则进之,琢磨之柄。"
这两句表现了一个理想中的人才在遇到挫折时的态度,即便是在退守的情况下,也能够积极寻找机会,不断提升自己,就像琢磨玉石一样,使其更加光彩夺目。
总体而言,这段诗文通过对贤能之士的描绘,传达了古人对于理想人才形象和治国能力的高度期待,同时也强调了教育与自我修养在人才培育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