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观增怆恻,三叹为谁来
出处:《穷阴忽霁独往山下看梅》
宋 · 张嵲
千峰雪犹积,万木春已回。
穷阴倦羁束,忽欣阳景开。
徐步出衡门,中野展幽怀。
杖策遂侵寻,独下前山隈。
惊湍激远飙,疏篁耿寒梅。
婆娑时动容,似与客徘徊。
岁晏益多感,况斯韶景催。
暂赏岂所欢,离念方催颓。
还观增怆恻,三叹为谁来。
穷阴倦羁束,忽欣阳景开。
徐步出衡门,中野展幽怀。
杖策遂侵寻,独下前山隈。
惊湍激远飙,疏篁耿寒梅。
婆娑时动容,似与客徘徊。
岁晏益多感,况斯韶景催。
暂赏岂所欢,离念方催颓。
还观增怆恻,三叹为谁来。
注释
千峰:众多山峰。雪犹积:仍有积雪。
穷阴:漫长冬季。
倦羁束:厌倦了束缚。
忽欣:忽然欢喜。
阳景:阳光。
衡门:简陋的门。
中野:田野中央。
幽怀:深藏的心情。
杖策:手杖。
侵寻:深入探索。
山隈:山脚。
惊湍:急流。
疏篁:稀疏的竹林。
寒梅:冬梅。
婆娑:姿态摇曳。
似与:仿佛与。
徘徊:徘徊。
岁晏:年终。
斯韶景:这美好的景色。
催:催促。
暂赏:短暂欣赏。
离念:离别之念。
颓:消沉。
还观:再看。
增怆恻:更添悲伤。
三叹:三次叹息。
翻译
千座山峰上的雪依然堆积,万物复苏的春天已经归来。漫长的冬季让人厌倦了束缚,忽然间欣喜于阳光的照耀。
我缓缓走出柴门,投身于广阔的田野,舒展心中的情怀。
手握拐杖,我深入探索,独自走向前方的山脚。
急流冲击远方的风,稀疏的竹林中,寒梅挺立,光影摇曳。
它们仿佛在舞动,陪伴着我这个过客。
随着年终临近,感触更多,更何况美好的景色催促着时光流逝。
短暂的欣赏并非我所求,离别的思绪却让人心情低落。
再看这景色,更添悲伤,我不禁三次叹息,不知为谁而发。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春日独自漫步于山野之情景。"千峰雪犹积,万木春已回"写出了初春时节,雪虽未完全融化,但万物复苏的生机已经显现。接下来的"穷阴倦羁束,忽欣阳景开"则描绘了天气变化,由阴转晴的情状。
诗人通过"徐步出衡门,中野展幽怀"表达了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宁静与悠闲,而"杖策遂侵寻,独下前山隈"则显示了他对探索自然之美的渴望和决心。
后半部分"惊湍激远飙,疏篁耿寒梅"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所见到的壮观景象——可能是瀑布飞流的声音,以及稀疏的枝头上挂着未开的寒梅。"婆娑时动容,似与客徘徊"则让人联想到诗人对这静谧美景的沉醉和留恋。
随后的"岁晏益多感,况斯韶景催"表达了季节更迭带来的感慨,以及面对美好景色时所产生的情感复杂性。紧接着"暂赏岂所欢,离念方催颓"则是诗人对于即将离开这片美丽之地的不舍与忧虑。
最后两句"还观增怆恻,三叹为谁来"表达了诗人在再次欣赏之后,对这份美景所生的深情,以及内心中对某个人或事物的思念。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思考。
此诗语言清丽,意境幽深,通过对山野春景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寂,以及对于美好事物即将逝去的无尽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