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老回头唤不应,匆匆况是通名姓
出处:《祁阳行》
明 · 杨基
黄鹤楼前汉阳雪,岳阳楼前洞庭月。
自谓人间无此清,到处相逢向人说。
祁阳江头春更佳,仿佛似是神仙家。
黄莺乱啼万竿竹,绿水萦抱千株花。
千红万碧深相映,鸡犬无声茅屋静。
野老回头唤不应,匆匆况是通名姓。
水流花落岸东西,只隔疏帘路已迷。
天下于今皆乐土,何须更觅武陵溪。
自谓人间无此清,到处相逢向人说。
祁阳江头春更佳,仿佛似是神仙家。
黄莺乱啼万竿竹,绿水萦抱千株花。
千红万碧深相映,鸡犬无声茅屋静。
野老回头唤不应,匆匆况是通名姓。
水流花落岸东西,只隔疏帘路已迷。
天下于今皆乐土,何须更觅武陵溪。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明代杨基的《祁阳行》描绘了诗人游历祁阳时所见的自然美景和宁静生活。首联以黄鹤楼和岳阳楼为背景,引出祁阳的独特风光。诗人惊叹这里的清幽,认为人间少有。接下来,他赞美祁阳江畔春天的景色,如仙境般令人陶醉,黄莺在翠竹间鸣叫,绿水中倒映着繁花,色彩斑斓,环境静谧。
诗人笔下的田园生活,鸡犬相闻而无声,茅屋静谧,野老唤人而不应,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之情。诗人漫步其中,被美景所迷,甚至误以为自己身处桃花源般的武陵溪。最后,诗人感慨世间处处皆有乐土,无需再寻觅世外桃源,表达了对现世生活的满足和欣赏。
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祁阳的自然之美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体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