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天母地,覆载同德
出处:《永思堂诗》
明 · 杨士奇
南山之木,厥有本根。
浩浩川流,则亦有原。
凡世之氓,孰无父母。
生我育我,忧勤是保。
我疾在躬,父母怦怦。
我躬既平,父母载宁。
我事父母,千载未足。
云胡一朝,去我不复。
林栖者乌,则有反哺。
哀哉小子,欲养无所。
岂无厚禄,岂无华缨。
我无父母,于谁为荣。
靡旦靡夕,孔怀弗忘。
父兮母兮,如睹羹墙。
居则以思,行则以思。
音容慌焉,梦寐对之。
父天母地,覆载同德。
哀哀我心,何穷何极。
先哲有训,立身忠君。
我惇用之,敢怠于勤。
无敢怠勤,恒恭敬止。
终焉永怀,悠悠曷已。
浩浩川流,则亦有原。
凡世之氓,孰无父母。
生我育我,忧勤是保。
我疾在躬,父母怦怦。
我躬既平,父母载宁。
我事父母,千载未足。
云胡一朝,去我不复。
林栖者乌,则有反哺。
哀哉小子,欲养无所。
岂无厚禄,岂无华缨。
我无父母,于谁为荣。
靡旦靡夕,孔怀弗忘。
父兮母兮,如睹羹墙。
居则以思,行则以思。
音容慌焉,梦寐对之。
父天母地,覆载同德。
哀哀我心,何穷何极。
先哲有训,立身忠君。
我惇用之,敢怠于勤。
无敢怠勤,恒恭敬止。
终焉永怀,悠悠曷已。
鉴赏
这首《永思堂诗》由明代诗人杨士奇所作,情感深沉,表达了对父母的深深思念与敬仰之情。
诗中以“南山之木”、“浩浩川流”起兴,比喻父母养育之恩如同山木之深、江河之广,不可估量。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在父母病痛时的焦虑与担忧,以及父母康复后的喜悦,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的深厚情感和孝顺之心。
“我事父母,千载未足”,表达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认为无论时间多么漫长,都无法完全报答。然而,“云胡一朝,去我不复”,却道出了人生无常,父母一旦离世,便无法再尽孝道的遗憾。
“林栖者乌,则有反哺”,通过乌鸦反哺的故事,进一步强调了子女应尽孝道的重要性。而“哀哉小子,欲养无所”则表达了未能尽孝的悲痛之情。
后半部分,诗人反思自己的生活,虽然拥有厚禄华服,但失去了父母,一切荣华都变得毫无意义。他感叹人生短暂,思念之情难以消逝,表达了对父母深深的怀念与敬仰。
最后,“父天母地,覆载同德”将父母比作天地,赞美他们的伟大与无私。诗人的心中充满了哀伤与不舍,但同时也坚定了遵循先哲教导,忠于国家、勤勉自励的决心。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深刻揭示了孝道的重要性,以及失去亲人的痛苦与怀念,展现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