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久已无先觉,圣世今应有逸民
出处:《再过濂溪祠用前韵》
明 · 王守仁
曾向图书识面真,半生长自愧儒巾。
斯文久已无先觉,圣世今应有逸民。
一自支离乖学术,竞将雕刻费精神。
瞻依多少高山意,水漫莲池长绿蘋。
斯文久已无先觉,圣世今应有逸民。
一自支离乖学术,竞将雕刻费精神。
瞻依多少高山意,水漫莲池长绿蘋。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所作,名为《再过濂溪祠用前韵》。诗中流露出作者对古代圣贤的景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学术与人生道路上的反思与追求。
首句“曾向图书识面真”,表明作者通过阅读书籍,认识了真正的学问和道德价值。接着,“半生长自愧儒巾”一句,透露出作者对自己长期致力于儒家学问的自我反省,可能暗含着对自己在学术上的不足或未能完全领悟儒家精髓的自责。
“斯文久已无先觉,圣世今应有逸民。”这两句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怀念,以及对当今社会是否还能涌现出真正有学问、有德行之人的期待。这里的“斯文”指的是高尚的学问和道德风尚,“先觉”则是指那些能预见并引领时代潮流的思想家或学者。“圣世”则象征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而“逸民”则指隐居山林、不问世事但依然保持高洁品质的人。
“一自支离乖学术,竞将雕刻费精神。”这两句反映了作者在学术道路上的挫折与努力。他可能经历了学术观点的偏离或是个人生活中的困境,导致他在追求学问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这里的“支离”可能指的是学术观点的分裂或不连贯,“雕刻”则可能比喻为在学问上精细雕琢的过程。
最后,“瞻依多少高山意,水漫莲池长绿蘋。”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自身在学术和道德修养上不断追求的精神。他将自己比作仰望高山的旅人,渴望达到更高的境界;同时,也以水漫莲池、绿蘋生长的景象,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道德的纯洁。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王守仁对古代圣贤的崇敬之情,也反映了他在学术探索和人生道路上的深刻思考与自我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