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吟五君咏,疑对九华峰
出处:《题贾氏林泉》
唐 · 聂夷中
市朝束名利,林泉系清通。
岂知黄尘内,迥有白云踪。
轻流逗密蓧,直干入宽空。
高吟五君咏,疑对九华峰。
我知种竹心,欲扇清凉风。
我知决泉意,将明济物功。
有琴不张弦,众星列梧桐。
须知澹泊听,声在无声中。
地非樵者路,武陵又何逢。
祗虑迷所归,池上日西东。
岂知黄尘内,迥有白云踪。
轻流逗密蓧,直干入宽空。
高吟五君咏,疑对九华峰。
我知种竹心,欲扇清凉风。
我知决泉意,将明济物功。
有琴不张弦,众星列梧桐。
须知澹泊听,声在无声中。
地非樵者路,武陵又何逢。
祗虑迷所归,池上日西东。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市朝:都市或朝廷。束:束缚。
林泉:山林与泉水。
迥:迥异,不同寻常。
轻流:溪流。
蓧:竹篱。
五君:古代五位贤人,如诸葛亮等。
九华峰:虚构或指代名山。
清凉风:比喻高尚的品格或清新的环境。
济物功:助人或救世之功。
众星:比喻众多的事物或人才。
武陵:古代地名,常指隐居之地。
池上:池塘边。
日西东:日出日落,象征时间流逝。
翻译
在世俗中束缚了名利之心,我向往的是山林间的清净生活。谁能想到,在这繁华尘世中,竟隐藏着如白云般的隐逸之境。
溪流轻绕竹篱,挺拔的竹竿直插蓝天。
高声吟诵五君赞歌,仿佛面对着九华山的峰峦。
我深知种竹的本意,是为了带来习习凉风。
我明白开凿泉水的意愿,是要彰显它济世救物的力量。
有琴却未弹奏,如同满天繁星映照在梧桐树上。
须知淡泊处世,真正的乐音藏于无声之中。
这里并非砍柴人的路径,武陵这样的仙境又怎能轻易相遇。
只担心迷失自我归宿,池塘边的日出日落便是时间的流转。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片宁静的自然景象,通过对林泉美景的描述,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净化的意境。
"市朝束名利,林泉系清通。岂知黄尘内,迥有白云踪。" 这几句开篇就设置了一种对比,城市中的繁华与林泉间的清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轻流逗密蓧,直干入宽空。高吟五君咏,疑对九华峰。" 这里的溪水不仅形象地描绘出了声音和动态,而且“直干入宽空”更是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境界。“高吟”则显示了诗人在大自然面前的豪放情怀。
"我知种竹心,欲扇清凉风。我知决泉意,将明济物功。"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自信和使命感。他通过栽培竹子来比喻自己的修养,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有琴不张弦,众星列梧桐。须知澹泊听,声在无声中。" 这里的琴虽然没有拉奏,但星光却如同音乐般在梧桐间流动。这是诗人对于内心世界的描绘,也反映了他对于艺术和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
最后几句“地非樵者路,武陵又何逢。祗虑迷所归,池上日西东。”则表达了一种对归宿的迷惘与探寻,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安顿的愿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于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