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轴神鳌翻,天柱毒龙毁
出处:《三间房遇风》
清 · 史善长
四鼓出门去,辘辘双轮驶。
手炉火尚温,仆夫呼止止。
百里三间房,屋低墙半圮。
我读西域志,风穴乃在此。
狂吹人上天,疾卷车如纸。
今来日正中,清绝无尘滓。
恨未一领略,空动子我指。
忽闻声隆隆,雷转空山里。
远自西南郊,徙觉振两耳。
顷刻人声忙,闩车缚行李。
我仆正饮马,人马仆如蚁。
地轴神鳌翻,天柱毒龙毁。
昆阳战正鏖,武安兵四起。
塞户齽齘坐,昏不辨匕几。
设想车行迟,吹化身余几。
入夜更怒号,诘朝殊未已。
干饼分充饥,谁暇问甘旨。
仆面愁无色,我转大欢喜。
奇境得奇观,陈编空载纪。
若非亲见闻,几将蠡测拟。
三日乃收声,开户作遐视。
蓬裂车空存,雪净天如洗。
御行善泠然,吾将笑列子。
手炉火尚温,仆夫呼止止。
百里三间房,屋低墙半圮。
我读西域志,风穴乃在此。
狂吹人上天,疾卷车如纸。
今来日正中,清绝无尘滓。
恨未一领略,空动子我指。
忽闻声隆隆,雷转空山里。
远自西南郊,徙觉振两耳。
顷刻人声忙,闩车缚行李。
我仆正饮马,人马仆如蚁。
地轴神鳌翻,天柱毒龙毁。
昆阳战正鏖,武安兵四起。
塞户齽齘坐,昏不辨匕几。
设想车行迟,吹化身余几。
入夜更怒号,诘朝殊未已。
干饼分充饥,谁暇问甘旨。
仆面愁无色,我转大欢喜。
奇境得奇观,陈编空载纪。
若非亲见闻,几将蠡测拟。
三日乃收声,开户作遐视。
蓬裂车空存,雪净天如洗。
御行善泠然,吾将笑列子。
鉴赏
此诗描绘了诗人前往三间房途中遭遇风暴的惊险经历与深刻感悟。开篇以“四鼓出门去”点明出发时间之早,“辘辘双轮驶”则勾勒出旅途的节奏感。手炉的余温与仆人的呼唤,既体现了旅途的寒凉与劳顿,也透露出对安全的关切。
接着,诗人描述了风暴的猛烈:“百里三间房,屋低墙半圮”,预示着风暴即将来临;“我读西域志,风穴乃在此”,表明风暴发生地点的特殊性;“狂吹人上天,疾卷车如纸”,生动展现了风暴的威力,仿佛能将人卷至云端,将车辆卷走。
风暴过后,诗人感叹于环境的清绝与尘埃的消散,但遗憾未能亲身体验风暴的震撼,只能通过手指表达内心的激动。随后,雷声在空山中回响,风暴从西南郊传来,震耳欲聋,人声忙碌,车马被迅速固定。仆人饮水,人与马、仆人形成微小对比,形象地展示了风暴的破坏力。
接下来,诗人运用夸张手法,形容风暴如同天地巨变,地轴翻转,天柱倒塌,战争烽烟四起,场景宏大而震撼。风暴中的黑暗与混乱,使得人无法辨识事物,仿佛置身混沌之中。诗人设想风暴的持续影响,甚至担心风暴会将人化为乌有。
风暴过后,夜晚更加狂暴,直至清晨仍未停歇。诗人仅以干饼充饥,顾不上其他,仆人脸上的愁容与诗人的大喜形成鲜明对比。诗人感慨于奇境奇观的难得一见,认为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理解其价值,而非仅凭记载推测。
最终,风暴平息,天空如洗,诗人驾车前行,感受着清冷的空气,准备以微笑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仿佛列子般超脱。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风暴的壮丽与个人情感的复杂交织,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