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由接神理,挥涕向青松
出处:《李工部挽歌三首 其二》
唐 · 张说
宅兆西陵上,平生雅志从。
城临丹阙近,山望白云重。
会葬知元伯,看碑识蔡邕。
无由接神理,挥涕向青松。
城临丹阙近,山望白云重。
会葬知元伯,看碑识蔡邕。
无由接神理,挥涕向青松。
注释
宅兆:墓地。西陵:古代的陵墓区。
雅志:高尚的志向。
从:跟随,表示逝去。
城:城市。
丹阙:红色的宫阙,代指皇宫。
近:靠近。
重:厚重,形容云层密布。
会葬:参加葬礼。
元伯:古人名,这里泛指尊贵的人。
识:辨认,识别。
蔡邕:东汉学者,文学家。
无由:没有机会,无法。
神理:神明的道理,引申为生死哲理。
青松:常绿树,象征坚韧和永恒。
翻译
墓地建在西陵之上,一生高雅的志向随风而逝。城市紧邻朱红色宫阙,远眺山峦白云缭绕。
参加葬礼悼念元伯,凝视石碑忆起蔡邕。
无法亲身领悟神明之道,只能对着青松洒泪告别。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与表达怀古情感的诗篇。首句“宅兆西陵上,平生雅志从”中的“宅兆”指的是住宅或墓地,“西陵”可能是特定地区的名称,或泛指西边的陵墓。这两字设定了整个诗歌的空间背景,是在一处高处或墓地之上。同时,“平生雅志从”表明诗人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一种高洁、宁静的生活态度和追求,暗示了诗人的性格和理想。
接下来的“城临丹阙近,山望白云重”则是对景色的描绘。“城临丹阙近”可能指的是某个城市紧邻着宫殿或重要建筑物,“山望白云重”则是在表达诗人对远方山色与浮动的白云的观察,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会葬知元伯,看碑识蔡邕”中的“会葬”意味着共同埋葬或追念,“知元伯”可能是指某位历史人物,而“看碑识蔡邕”则是在说诗人在看到古代碑文时,认识到历史上的人物,如蔡邕,这里表达了对过去的尊重和怀旧之情。
最后,“无由接神理,挥涕向青松”中“无由接神理”可能意味着无法理解或连接高深的道理,而“挥涕向青松”则是在说诗人因为感慨而潸然泪下,并将这种情感投射到眼前的青松之上。这里青松不仅是景物,也象征了长存和坚韧。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怀念,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高洁以及对过去的敬重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