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淫于物,何戾于躬
牛背一笛,詄宕水滨。
蟠蟋小康,致力田人。
人惟不力,种稻穫薪。
后稷教民,首务稼穑。
毋易犹言,粒粒皆血。
今年歉薄,明年丰足。
天实衡之,道无亏缺。
农家之谱,月令豳风。
终朝作课,智出其中。
青秧分插,俯育同功。
不淫于物,何戾于躬。
时雨降矣,胡不扶犁。
非种茸矣,胡不芟稊。
息肩茂树,濯足清溪。
地偏心远,野旷天低。
勿游于市,勿倚于门。
愚多福兮,隋实穷根。
督饬儿妇,扶助弟昆。
三时不害,庶几冠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农耕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播种到收获,从劳作到休息,展现了农民的辛勤与智慧。诗中提到的“猗猗桑柘”、“牛背一笛”、“青秧分插”等细节,生动地勾勒出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画面。
“蚕事三春”点明了农事的季节性,春季是农耕活动的重要时期,蚕桑业也是农民经济生活的一部分。通过“牛背一笛”,诗人描绘了农忙之余的轻松场景,音乐与自然和谐共存,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
“蟠蟋小康,致力田人”表达了对农民勤劳的赞美,“人惟不力,种稻穫薪”则强调了人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后稷教民稼穑的故事,象征着农业文明的起源和传承,提醒人们珍惜每一粒粮食,因为它们凝聚了汗水与努力。
“今年歉薄,明年丰足。天实衡之,道无亏缺”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以及对公平公正的信仰。在农耕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密相连,丰收与歉收都受到自然界的调控。
“农家之谱,月令豳风。终朝作课,智出其中”强调了农事活动的规律性和智慧性,月令和豳风是古代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文献,反映了古人对农时的精确把握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青秧分插,俯育同功”描绘了插秧的场景,体现了农民之间的合作与互助精神。不被外物所迷惑,不伤害自身,体现了农民的道德修养和生活哲学。
“时雨降矣,胡不扶犁。非种茸矣,胡不芟稊”鼓励农民顺应时节,适时耕作,不浪费时间。在农耕文化中,时间管理至关重要。
“息肩茂树,濯足清溪”描绘了劳作后的休息场景,体现了农耕生活中的劳逸结合。远离尘嚣,亲近自然,是农民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
“勿游于市,勿倚于门”提醒农民应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避免不必要的纷扰。在农耕文化中,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被视为理想状态。
“愚多福兮,隋实穷根”表达了对简单生活和内在富足的肯定,认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而非物质的丰富。
“督饬儿妇,扶助弟昆”体现了家庭内部的互助与责任,强调了家庭在农耕社会中的重要性。
“三时不害,庶几冠婚”表达了对农事顺利进行的祝愿,希望农民能够过上稳定而幸福的生活。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赞美了农耕生活的艰辛与美好,也蕴含了对自然、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劳动、和谐与节制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