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重吟来句,和经一处安
出处:《答曾景建》
宋 · 赵师秀
爱重吟来句,和经一处安。
亦知将作佛,何讶不为官。
楚塞烽烟静,淮波柳絮残。
疑根深未指,欲往愧飞翰。
亦知将作佛,何讶不为官。
楚塞烽烟静,淮波柳絮残。
疑根深未指,欲往愧飞翰。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爱:喜爱。重吟:反复吟诵。
句:诗句。
和经:与经典。
一处:一同。
安:安放。
亦知:也明白。
将作:追求成为。
佛:佛教修行者。
何讶:不感到惊讶。
不为官:不做官。
楚塞:楚地边关。
烽烟:战争烽火。
静:平息。
淮波:淮河水面。
柳絮:柳树种子。
残:飘零。
疑根:疑惑的根源。
深未指:深入且不明了。
欲往:想要去探索。
愧:感到惭愧。
飞翰:飞翔的笔墨,比喻才智。
翻译
喜欢反复吟咏这句诗,让它与经典一同安放。我深知自己追求的是成佛之道,对于不再做官并不感到惊讶。
楚地边关的战争已经平息,淮河上的柳絮也已飘零殆尽。
对自己的疑惑根源深入探究却无从指明,想去探索又因缺乏才智而感到惭愧。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师秀的作品《答曾景建》。赵师秀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道路的思考。首句“爱重吟来句”体现了诗人对朋友来信中诗句的喜爱,可能包含了深情的交流和共鸣。次句“和经一处安”则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友人的心意相合,共同寻求内心的安宁。
诗的后两联转向了对现实的描绘和个人心境的流露。“楚塞烽烟静”象征着时局的平静,而“淮波柳絮残”则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诗人通过这些自然景象,寓言了自己的生活状态:虽然有出家为僧的念头,但又因对尘世的留恋和对友情的牵挂而感到犹豫,“疑根深未指”,表明他对未来的抉择仍有所迟疑。
最后一句“欲往愧飞翰”表达了诗人对于无法立即回应朋友期待的歉疚,暗示了他内心的矛盾和责任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情的珍视,又有对人生道路的深沉思考,展现了赵师秀诗歌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