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然绿毛节,杳去洛城端
出处:《送王鍊师归嵩岳》
唐 · 栖白
飘然绿毛节,杳去洛城端。
隔水见秋岳,兼霜扫石坛。
一溪松色古,半夜鹤声寒。
迥与人寰别,劳生不可观。
隔水见秋岳,兼霜扫石坛。
一溪松色古,半夜鹤声寒。
迥与人寰别,劳生不可观。
注释
飘然:形容轻盈洒脱的样子。绿毛节:指翠绿的竹子,竹节如同毛发般密集。
杳去:遥远地离去,消失不见。
洛城端:洛阳城的边缘,此处泛指远离尘嚣的地方。
隔水:隔着水流,从对面看。
秋岳:秋天的山峰。
兼霜:加上霜冻,形容寒冷。
石坛:用石头铺成的平台或祭坛。
一溪:一条小溪。
松色古:松树的颜色显得古老、深沉。
半夜:深夜时分。
鹤声寒:鹤的叫声听起来带有寒意,增添凄清之感。
迥与:远远地与…不同。
人寰:人间,世间。
劳生:辛苦劳累的生活。
不可观:不值得去细看或羡慕。
翻译
青翠竹叶轻盈摇曳,远离尘嚣消失在洛阳城边。隔岸远望秋日山岳,冷霜覆盖着石坛清寒。
一条小溪旁松树颜色古朴,深夜里传来鹤鸣声声悲凉。
这里与人间繁华截然不同,世俗的辛劳生活不值一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山水的景象,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开篇“飘然绿毛节,杳去洛城端”通过对树木变色的描述,表达了季节更替之美,同时也隐含着时间流逝的无常。"隔水见秋岳,兼霜扫石坛"则是通过山川和霜雪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冷清与肃穆。
诗人在“一溪松色古,半夜鹤声寒”中,将目光投向了静谧的溪流和古老的松树,以及夜深时分 鹤鸣的声音,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寂静深远的情境。最后,“迥与人寰别,劳生不可观”则表达了一种对尘世生活的疏离感和对生命苦短无常的哀叹。
整首诗通过精美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内心世界的独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