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邻僧乞米送,时无韩子定谁怜
出处:《赠蔡駜居士》
宋 · 苏辙
结茅汝上只三间,种稻城西仅一廛。
梅老外生诗律在,秀公弟子佛心传。
埋盆叠石常幽坐,留客开樽辄醉眠。
闻道邻僧乞米送,时无韩子定谁怜。
梅老外生诗律在,秀公弟子佛心传。
埋盆叠石常幽坐,留客开樽辄醉眠。
闻道邻僧乞米送,时无韩子定谁怜。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茅:茅草屋。汝上:你居住的地方。
三间:三小间。
种稻:种植稻谷。
城西:城市的西部。
仅:仅仅。
廛:小屋。
梅老:年迈的梅树。
外生:外传的才情。
诗律:诗歌的韵律。
秀公:一位名叫秀公的人物。
弟子:门徒。
佛心:佛教的慈悲之心。
埋盆叠石:在石堆旁。
幽坐:静静地坐着。
开樽:打开酒坛。
辄醉眠:总是喝到醉倒。
邻僧:邻居的僧人。
乞米:讨要米粮。
韩子:可能指代一个友人或有影响力的人。
定:必定。
怜:怜悯。
翻译
你在山上盖了简陋的小屋只有三间,城西种稻的地方也仅有这点田地。梅花树下,你的诗歌才华依然在,弟子们传承着秀公的佛学之心。
你常常坐在阴凉的石堆旁沉思,客人来访就开怀畅饮,甚至醉卧其中。
听说邻居僧人时常来讨米,如果没有韩子这样的朋友,又有谁能理解你的境遇呢。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赠给居士蔡駜的作品,主要描绘了蔡駜简朴而宁静的生活环境和其高尚的品格。首句“结茅汝上只三间”形象地写出蔡駜居住的茅屋简陋,仅有三间,可见其清贫;“种稻城西仅一廛”则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农耕生活和住所的狭小。
诗中提到“梅老外生诗律在”,暗示蔡駜可能有深厚的诗歌修养,如同梅老(梅尧臣)一样,保持着对诗歌的热爱和传承;“秀公弟子佛心传”则表明他可能受到佛教影响,具有慈悲为怀的佛门弟子精神。
“埋盆叠石常幽坐”描绘了蔡駜闲适的隐居生活,常常静静地坐在叠石之间,享受孤独与宁静;“留客开樽辄醉眠”则展现出他的热情好客,与朋友畅饮时能忘却世俗烦恼,醉眠其中。
最后两句“闻道邻僧乞米送,时无韩子定谁怜”表达了诗人对蔡駜境遇的关心,邻居僧人时常送来米粮,如果像韩信那样落魄,恐怕无人怜悯。这既是对蔡駜的同情,也是对他坚韧品格的赞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居士蔡駜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风貌,展现了宋代理想人格的一种典型,体现了苏辙对友人的敬佩和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