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美人同我兴,便题书劄向渠投
出处:《二十日与诸生私祀忠定祠退馂松风阁》
明 · 邵宝
山中景物雨中楼,争道风雩是此游。
竹径有香深处净,松坛无影上方幽。
茗留宿润春初撷,苓待新晴夜欲收。
何处美人同我兴,便题书劄向渠投。
竹径有香深处净,松坛无影上方幽。
茗留宿润春初撷,苓待新晴夜欲收。
何处美人同我兴,便题书劄向渠投。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雨中山中景色的独特韵味,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一次游历。诗人邵宝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交融。
首联“山中景物雨中楼,争道风雩是此游”,开篇即点明主题,将山中雨景与风雩(古代祭祀时吹奏的乐器)相联系,暗示了这次游历的特殊氛围和意义。雨中的山景与风雩的和谐共存,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庄重的意境。
颔联“竹径有香深处净,松坛无影上方幽”,进一步描绘了游历途中的具体景象。竹径的香气与松坛的幽静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生命的活力与清新,后者则是深邃与宁静的象征。通过“深处净”和“上方幽”的描述,诗人巧妙地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内心的纯净追求。
颈联“茗留宿润春初撷,苓待新晴夜欲收”,转而描写了一种生活化的场景。茗(茶)在经过一夜的滋润后,显得更加鲜嫩可人;苓(一种草药)则在新晴之夜,似乎在等待被采集。这两句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生长过程的关注,也暗含了对生活细节的品味与欣赏。
尾联“何处美人同我兴,便题书劄向渠投”,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志趣相投之人共享这份美好情感的愿望。通过“美人”这一形象的运用,不仅增添了诗意,也体现了诗人对友情和精神交流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雨景、自然之美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生活情趣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