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蹠人肝常自饱,首阳薇蕨向来饥
出处:《戏赠世弼用前韵》
宋 · 黄庭坚
盗蹠人肝常自饱,首阳薇蕨向来饥。
谁能著意知许事,且为元长食蛤蜊。
谁能著意知许事,且为元长食蛤蜊。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盗蹠:古代传说中的大盗,比喻恶人。人肝:指别人的肝脏,象征掠夺和不义。
常自饱:经常以他人的不幸为食。
首阳:古地名,隐士所居之处。
薇蕨:薇菜和蕨根,古代贫苦人所食之物。
向来饥:一直以来处于饥饿状态。
谁能:有谁能够。
著意:用心去理解。
知许事:知晓这些世事。
且:姑且。
为:为了。
元长:古人名,这里借指某人。
食蛤蜊:享用蛤蜊,象征享受美食。
翻译
盗跖之人常常以别人的肝脏充饥,首阳的隐士连薇菜和蕨根都难以果腹。又有谁能深入理解这些事情,暂且为元长(古人名)享用海鲜蛤蜊吧。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戏赠世弼用前韵》。诗中通过两个典故,形象地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生态度的讽刺。"盗蹠人肝常自饱"引用了战国时期盗跖的故事,盗跖虽然穷凶极恶,但他的生活却常常丰足,这与首阳两兄弟坚守节操,却只能以薇蕨充饥形成鲜明对比。"首阳薇蕨向来饥"暗指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饿死的故事,象征着清高节义的困境。
"谁能著意知许事"一句,诗人感慨无人能真正理解这种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暗示世态炎凉。最后,"且为元长食蛤蜊"则是借元长(即东晋名士王导)之口,表达对权贵阶层享受美食的调侃,与前文的贫富对照强烈,富有讽刺意味。
整首诗语言简洁,寓言深刻,通过对比和典故,揭示了社会现实的不公,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世态的无奈和对高尚人格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