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雅道聿兴,教学无替全文

雅道聿兴,教学无替

出处:《释奠诗应令八章
南北朝 · 江总
敬逊三德,厥修六艺。
师圣发矇,尊儒启滞。
若括资羽,如金待砺。
雅道聿兴,教学无替
希代明王,应期圣主。
裁成品物,奄有区宇。
篇籍芬场,诗书照府。
笼樊七十,驱驭三五。
于赫上嗣,毓德元良。
崇贤既辟,驰道飞芳。
仪刑震象,问望离方。
夏戈秋籥,日就月将。
肆礼虞庠,弘风阙里。
降心下问,劳谦让齿。
五方耸听,百辟倾耳。
济济耆生,莘莘胄子。
閒歌有节,合舞惟恭。
阶陈樽篚,庭列笙镛。
誉宣四学,业阐三雍。
森沉灵宇,依稀神纵。
奠馀币久,辰良景暮。
黍稷非馨,蘋蘩式昨。
崇敬台保,昭彰审谕。
翠盖移阴,斑轮徐渡。
年灰迭起,星琯环周。
春凋树色,日藻川流。
雪花迟舞,云叶双抽。
雾开金堨,冰销石沟。
肃仰鸿化,恭闻盛典。
人握悬藜,家藏瑚琏。
顾惟朽谢,暮识肤浅。
恩谬爵浮,心惭貌㥏。

注释

敬逊三德:指孝、悌、忠三种基本德行。
厥修六艺: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古代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
师圣发矇:师从圣人启发愚昧之心。
尊儒启滞:尊重儒学,疏通思想障碍。
若括资羽:比喻准备充分,等待施展才华。
如金待砺:像未经打磨的金属等待磨砺成器。
篇籍芬场:书籍散发出的香气弥漫场所。
诗书照府:诗书的光芒照亮宫廷。
笼樊七十:统治或管理众多诸侯。
驱驭三五:驾驭古代帝王的遗志,三皇五帝。
于赫上嗣:对皇位继承者的尊称,表示威严显赫。
毓德元良:培养美德的太子,元良指太子。
仪刑震象:其威仪能震撼四方。
问望离方:声望超越了地域限制。
夏戈秋籥:借夏朝武器和秋日乐器比喻武力与文化。
日就月将:随着时间日益进步。
肆礼虞庠:在古代学校举行礼仪活动。
弘风阙里:在孔子故乡弘扬风气。
降心下问:放下身段虚心求教。
劳谦让齿:勤劳谦逊,尊重年长者。
五方耸听:来自四面八方的人都专心聆听。
百辟倾耳:众多诸侯都倾心关注。
济济耆生:众多年长学者。
莘莘胄子:众多贵族子弟。
閒歌有节:闲暇时唱歌有节奏。
合舞惟恭:集体舞蹈时态度恭敬。
阶陈樽篚:台阶上陈列着酒器和竹篮。
庭列笙镛:庭院中排列着吹奏和打击乐器。
誉宣四学:四种学问的声誉传播开来。
业阐三雍:在三个主要的儒学领域学业得到阐述。
森沉灵宇:神圣殿堂庄严深沉。
依稀神纵:仿佛有神灵游走其间。
奠馀币久:祭品长时间摆放。
辰良景暮:美好的时刻进入黄昏。
黍稷非馨:祭祀的谷物不在于香气。
蘋蘩式昨:蘋蘩等水草是昨日的礼仪象征。
崇敬台保:对宗庙的崇敬。
昭彰审谕:对教诲的昭示明确。
翠盖移阴:翠绿的华盖投下移动的阴影。
斑轮徐渡:彩绘的车轮缓缓行过。
年灰迭起:岁月的更迭,如灰烬层层累积。
星琯环周:星辰循环,时间流转。
春凋树色:春天树木的叶子凋零。
日藻川流:阳光照耀下的河流。
雪花迟舞:雪花缓缓飘落。
云叶双抽:云层中双叶状的云朵抽出。
雾开金堨:雾气散去露出金色的堤岸。
冰销石沟:冰霜在石沟中融化。
肃仰鸿化:庄重地仰望伟大的变革。
恭闻盛典:恭敬地聆听盛大的典礼。
人握悬藜:每人手持珍贵的藜杖。
家藏瑚琏:每家藏有宝贵的瑚琏,比喻珍贵之物。
顾惟朽谢:回顾自己衰老消逝。
暮识肤浅:晚年才认识到自己的肤浅。
恩谬爵浮:恩宠过于厚重,与实际不符。
心惭貌㥏:内心感到惭愧,但外表却显得傲慢。

翻译

尊敬并践行三种美德,修炼六种儒家艺术。师从圣人启迪愚昧,尊崇儒学疏通阻塞。
好比箭囊等待箭羽,犹如钝铁期待磨砺。高雅之道兴盛起来,教育传授永不废弃。
稀世明君,应时而生的圣主。制定万物规范,广纳天下疆域。
书籍香气弥漫,诗书照亮宫府。管辖七十诸侯,驾驭三皇五帝的遗志。
显赫的皇位继承者,孕育高尚品德的太子。尊崇贤能已开启盛世,美德如芳香飞驰道路。
其威仪震撼四方,声望超越八方。夏朝的戈矛秋日的龠管,日益精进,月月积累。
在虞庠举行隆重礼仪,于孔子故里弘扬风气。降低身份虚心求教,勤劳谦逊尊重长者。
五方之人专注聆听,诸侯王倾心以待。众多年长学者,莘莘学子。
闲暇时歌唱有节奏,舞蹈则整齐恭敬。台阶上排列酒器,庭院中陈设乐器。
四大学派声誉远播,三大儒学领域学业精进。神圣殿堂庄严深沉,仿佛神灵游走其间。
祭品长久摆放,吉日良辰渐入夜幕。黍稷并非香气最重要,蘋蘩也只是昨日之礼。
对宗庙的崇敬巩固,对教诲的昭示明确。翠绿华盖移动阴影,彩绘车轮缓缓行进。
岁月更迭,星辰循环。春日树木凋零,日光照耀河流。
雪花缓缓飘落,云层中双叶抽出。雾气散去露出金色堤岸,冰霜融化在石沟之中。
庄重仰望伟大的变革,恭敬聆听盛大的典礼。人人手持珍贵藜杖,家家藏有宝贵瑚琏。
回想起自己衰老消逝,晚年才略知皮毛。恩宠过于厚重,内心惭愧外表却傲慢。

鉴赏

这首诗是中国古代文人江总所作,名为《释奠诗应令八章》。江总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他的诗歌作品融合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体现了当时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特点。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知识、教育和修养的重视,以及对圣贤之道的追求。从诗中可以看出,江总崇尚儒学,强调通过学习六艺来提升个人品德,同时也表现出了他对于佛教的尊崇。

在艺术风格上,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五言绝句形式,每一句话都极富韵味和节奏感。语言古朴而庄重,充分展现了江总对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到的文学功底。

整体来看,这首诗是南北朝时期儒佛交融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