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岁十岁儿,婚娶见孙矣
出处:《李寅之招饮同登九江城 其二》
宋末元初 · 方回
契阔几何时,六闰过如矢。
九岁十岁儿,婚娶见孙矣。
皂隶忽鼎贵,王侯或横死。
前辈亡典刑,后生荡廉耻。
晤言何用多,感叹不能已。
九岁十岁儿,婚娶见孙矣。
皂隶忽鼎贵,王侯或横死。
前辈亡典刑,后生荡廉耻。
晤言何用多,感叹不能已。
注释
契阔:久别重逢,分离。六闰:六个闰月,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婚娶:结婚。
孙矣:有了孙子。
皂隶:古代低级官吏或仆役。
鼎贵:地位显赫。
横死:意外死亡。
典刑:规矩、法度。
荡廉耻:丧失廉耻之心。
晤言:面对面交谈。
感叹:感慨。
翻译
分别了多久,时光如箭般飞逝九岁十岁的孩子,已经结婚生子了
低级官吏突然显赫,王侯贵族也可能横遭不幸
先辈们的规矩荡然无存,后辈们失去了道德约束
交谈虽多,但感慨之情无法停止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方回所作的《招饮同登九江城(其二)》。诗中通过对时光流逝、人生易逝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无常和个人命运多舛的感叹。
“契阔几何时,六闰过如矢。”这里借用《左传》中的成语“契阔”,比喻时间的流逝极快,如同箭一般射过去。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感慨。
“九岁十岁儿,婚娶见孙矣。”这两句反映出当时社会早婚早育的现象,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生活的忙碌和世事的变迁。
“皂隶忽鼎贵,王侯或横死。”这里诗人指出了社会上层建筑的不稳定性。皂隶原本是低贱的奴仆,而今却可能突然富贵起来;而那些显赫一时的王侯,也有可能突然横遭非命。这两句强调了命运无常和社会地位的不固定的主题。
“前辈亡典刑,后生荡廉耻。”诗人指出过去的先贤因守法而被杀害,而今之世人则是因为贪污腐败而受到清算。这里反映了时势变迁和社会道德的沦丧。
“晤言何用多,感叹不能已。”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之深和言语难以表达全部情怀的心情。
整首诗语言质朴、意蕴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对于世事无常的深刻体验以及对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