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黄土蹂成尘,践踏那知下泉苦
秋深草死天色昏,鬼火阴阴墓前竹。
何须更遣说沙场,漠漠黄云入渺茫。
山中岁月总长夜,春雨秋云空自伤。
孤魂欲散散不得,此身谁遣在山侧。
有家无家不可知,久矣荒凉少人迹。
鸢兮何怒鸟何饥,朽者啄骨尸啄肌。
纵有亲知常掩泪,重来枯骨岂相思。
况逢山暝日将暮,人归又作牛羊路。
白沙黄土蹂成尘,践踏那知下泉苦。
不因慧剑有何君,墓也为田柏为薪。
周官悬器徒遗简,汉王归轊亦从军。
化作兔丝不堪结,化作啼鹃终是血。
渺漠游魂入梦难,谁哉更守莲花舌。
故知怀中策有主,有人无雨亦避雨。
佐尧历晋功何多,君家比干旧如此。
养雀归环会四枚,铸印成龟亦三顾。
况尔万物人独灵,泽及枯骨岂小补。
所嗟千古暗魂销,白杨风雨但萧萧。
汨罗江底三闾骨,不见招魂与大招。
鉴赏
这首《掩骼诗赠何存丹》由明代诗人伍瑞隆创作,以阴冷凄厉的自然景象和幽暗的墓地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充满悲凉与哀愁的画面。
诗开篇即以“阴风吹山暗山谷,山鬼啾唧深夜哭”两句,渲染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仿佛山鬼在深夜哭泣,为逝者的哀悼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悲凉。接着,“秋深草死天色昏,鬼火阴阴墓前竹”进一步描绘了深秋时节,草木凋零,天色昏暗,墓前竹影摇曳,鬼火闪烁的凄凉景象,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哀伤氛围。
“何须更遣说沙场,漠漠黄云入渺茫”一句,诗人似乎在暗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即使不在战场,死亡的阴影也笼罩着一切。随后,“山中岁月总长夜,春雨秋云空自伤”表达了山中岁月的漫长与孤独,春雨秋云的交替,只能徒增伤感。
“孤魂欲散散不得,此身谁遣在山侧”描绘了孤魂飘荡,难以解脱的境遇,以及生命的无奈与无助。“有家无家不可知,久矣荒凉少人迹”则反映了世事变迁,人去楼空的荒凉景象。
接下来,“鸢兮何怒鸟何饥,朽者啄骨尸啄肌”通过描绘鸟儿啄食尸体的情景,进一步强化了死亡的残酷与无情。“纵有亲知常掩泪,重来枯骨岂相思”表达了亲人面对死亡时的悲伤与无奈,即使再次相见,也无法唤起对逝者的思念。
“况逢山暝日将暮,人归又作牛羊路”描绘了黄昏时刻,人们归家的场景,与墓地的荒凉形成对比,突出了生与死之间的鲜明反差。“白沙黄土蹂成尘,践踏那知下泉苦”则通过描述墓地的荒芜,暗示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不因慧剑有何君,墓也为田柏为薪”表达了对逝者命运的同情与感慨,即使墓地被改作他用,逝者的精神依然值得尊重。“周官悬器徒遗简,汉王归轊亦从军”通过历史典故,强调了生命的意义超越了物质的存在。
“化作兔丝不堪结,化作啼鹃终是血”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生命虽已消逝,但其精神与情感却如同啼鹃之血,永不磨灭。“渺漠游魂入梦难,谁哉更守莲花舌”则表达了对逝者灵魂的怀念与哀思,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最后,“故知怀中策有主,有人无雨亦避雨”通过比喻,表达了对人生智慧与选择的重视。“佐尧历晋功何多,君家比干旧如此”赞扬了先贤的智慧与贡献。“养雀归环会四枚,铸印成龟亦三顾”通过历史故事,强调了智慧与品德的重要性。“况尔万物人独灵,泽及枯骨岂小补”表达了对人类智慧与道德的肯定,认为它能惠及所有生命。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墓地、历史典故的描绘,以及对生命、死亡、智慧、道德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反思与赞美,以及对逝者深深的哀悼与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