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吾闻羲轩时,真淳初未散全文

吾闻羲轩时,真淳初未散

宋末元初 · 方一夔
吾闻羲轩时,真淳初未散
人人悟此理,不用一言赞。
漂流三季后,前圣多忧患。
木铎方大鸣,音响惜中断。
百家自其后,非是纷相难。
父子起争端,恨死呻吟缓。
秦人规我隙,行素俱灰炭。
读律不读书,条贯毛发乱。
嗟彼商颜人,坐不学城旦。
一曲紫芝歌,应有三人叹。

鉴赏

这首诗《感兴二十七首(其二十四)》由宋代末年至元初时期的方一夔所作。诗中充满了对历史变迁与人性道德的深刻反思。

首句“吾闻羲轩时,真淳初未散。”以远古时代为背景,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纯朴风气的怀念。接着,“人人悟此理,不用一言赞。”强调了在那个时代,人们自然地理解并实践着道德真理,无需言语夸赞。

随后,“漂流三季后,前圣多忧患。”描述了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逐渐变得复杂,先贤们面对诸多困扰。紧接着,“木铎方大鸣,音响惜中断。”比喻圣人的教诲如同木铎之音,虽响亮却最终沉默,象征着道德教育的断绝。

“百家自其后,非是纷相难。”指出从百家争鸣之后,社会陷入了无序与纷争之中。接下来,“父子起争端,恨死呻吟缓。”描绘了家庭内部因道德沦丧而产生的矛盾与痛苦。

“秦人规我隙,行素俱灰炭。”通过秦朝的例子,警示后世要警惕道德的缺失。接着,“读律不读书,条贯毛发乱。”批评了法律至上,忽视道德教育的现象,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最后,“嗟彼商颜人,坐不学城旦。”感叹那些生活在商颜山的人,因为不学习道德规范而陷入困境。“一曲紫芝歌,应有三人叹。”以紫芝歌为喻,表达了对道德沦丧的深切忧虑,认为至少有三人对此深感痛心。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表达了作者对道德沦丧、社会失序的忧虑,以及对恢复社会纯朴风气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