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食已步野径,新柔踏晴莎全文

食已步野径,新柔踏晴莎

出处:《宿超果山寺
宋 · 文同
荒途涉沮洳,危岭升坡陀。
爱此清净居,不倦来往多。
山僧见余喜,颠倒披乾陀。
引我坐前轩,山果丹碧罗。
食已步野径,新柔踏晴莎
就石枕古棱,依松执长柯。
是夕乃宿此,东山吐圆波。
夜久不能寐,禽虫伴幽哦。
达旦鸣落叶,固非俗士歌。
岩猿与溪鸟,应笑频经过。

拼音版原文

huāngshèwēilǐngshēngtuó

àiqīngjìngjuànláiwǎngduō

shānsēngjiàndiāndǎoqiántuó

yǐnzuòqiánxuānshānguǒdānluó

shíjìngxīnróuqíngshā

jiùshízhěnléngsōngzhícháng

shìnǎi宿dōngshānyuán

jiǔnéngmèiqínchóngbànyōuò

dànmíngluòfēishì

yányuánniǎoyìngxiàopínjīngguò

注释

沮洳:低洼潮湿之地。
坡陀:起伏不平的山岭。
清净居:清静的住处,可能指寺庙。
乾陀:僧人的袈裟。
丹碧罗:形容色彩鲜艳的山果。
晴莎:晴天的莎草。
古棱:古老的石头棱角。
长柯:长树枝。
圆波:圆满的月形波纹。
幽哦:低沉的鸟鸣或虫鸣。
固非:当然不是。
岩猿:生活在岩石上的猿猴。
溪鸟:溪边的小鸟。

翻译

穿越荒凉泥泞之路,攀爬陡峭山岭。
我喜爱这清静的住所,频繁来访而不觉厌倦。
山中的僧人见到我很高兴,热情地披着袈裟迎接。
引领我在前厅坐下,满眼是红绿相间的山果。
饭后漫步野外小径,脚下踩着新生的柔草。
靠着石头枕头,手握松枝,享受宁静。
这晚我便留宿于此,东山映照出圆满的月波。
夜晚难以入眠,只有鸟虫的低语声陪伴。
直到天明,落叶声声,这绝非世俗之人的歌谣。
岩猿和溪鸟,想必会笑我频繁造访。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深山中的一次独特的居住体验。开篇"荒途涉沮洳,危岭升坡陀"两句通过对崎岖道路和高峻山峰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脱离尘世、深入自然之中的氛围。诗人对于这样的清净居所情有独钟,不感到疲倦于来往之间的频繁往返。

接着"爱此清净居,不倦来往多"表达了诗人的喜爱和不倦的心境,反映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以及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山中僧人对于诗人的到来感到快乐,甚至有些忘形地披着僧衣,这种生动的情态通过"颠倒披乾陀"一句传达出来。

随后"引我坐前轩,山果丹碧罗"描述了山中僧人邀请诗人入座,并享用山果的场景。这些山果色泽鲜艳、味道甘美,是自然赋予的一份恩惠。饭后,诗人继续在野径上漫步,感受着阳光下的柔和与清新的气息,"食已步野径,新柔踏晴莎"两句流露出一种闲适自得的生活态度。

接下来"就石枕古棱,依松执长柯"则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找到了一个自然的休憩之所,以巨石为枕,以松树为伴,手持长柄禅杖,这是一种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生活状态。

至夜,诗人选择留宿于此,"是夕乃宿此,东山吐圆波"表达了对这个地方的喜爱和对这份宁静时光的珍惜。然而,夜晚难以入睡,耳边却有虫鸣鸟叫作为陪伴,这与平常世俗士人之歌谣大为不同。

最后两句"达旦鸣落叶,固非俗士歌。岩猿与溪鸟,应笑频经过"则显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在山中度过了一夜,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他有了新的感悟。而对于那些经常路过此地的人——如同岩石中的猿猴和溪流中的鸟儿,也似乎对诗人频繁的到访感到可笑。这不仅是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也体现出诗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一种深厚的情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