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葬得假告,南出安上门
鞭马六十里,暮投中书村。
村翁馆我宿,茅屋欲黄昏。
有客忽投刺,自称一品孙。
气貌不凡俗,因为开酒樽。
坐久问家谍,其族大且繁。
池州有清节,滥觞登洪源。
太傅擅鸿笔,入相又出藩。
其家本开封,改号一何尊。
至昱始六代,布衣老丘樊。
跨驴入府县,驱犊耕郊原。
家庙固已毁,国史空具存。
盛德百世著,功必格乾坤。
高太已不祀,羡絪何可论。
况复起章句,乘时宠便蕃。
子孙虽替陵,尚得守田园。
我爱三代时,法度有深根。
卿大夫称家,世世奉蘋蘩。
四民有定分,宦路无驰奔。
自从杂伯道,倾夺日喧喧。
脱耒秉金钺,吮笔乘朱轩。
朝荣又暮辱,容易如掌翻。
古道不可复,颓波益以浑。
何况度木者,倒置轮与辕。
我亦起白屋,两朝直紫垣。
荫子有官常,赏延弟与昆。
尽待食人禄,将何报君恩。
农桑国之本,孝义古所敦。
吾族不力穑,终岁饱且温。
虽非享富贵,亦以蠹黎元。
唐贤尚消歇,我辈奚足言。
呼儿讽此诗,播在篪与埙。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卜葬:占卜选墓地。假告:暂告一段。
南出:向南出。
安上门:安定门。
中书村:村庄名。
馆:留宿。
一品孙:自称一品官员的后裔。
开酒樽:打开酒坛。
家谍:家族历史。
池州:地名。
滥觞:起源。
太傅:古代官职。
鸿笔:大笔。
开封:古地名。
一何尊:非常尊贵。
至昱:到某个人。
布衣:平民。
丘樊:田野。
度木者:混淆是非的人。
轮与辕:比喻是非。
白屋:寒门。
紫垣:皇宫。
荫子:庇荫子孙。
官常:常有官职。
弟与昆:弟弟和兄弟们。
食人禄:领取俸禄。
将何报:拿什么报答。
农桑:农业和蚕桑。
蠹:侵蚀。
黎元:百姓。
唐贤:唐代贤人。
消歇:消失。
翻译
占卜选好墓地暂告一段,向南出了安定门。策马疾行六十里,傍晚投宿中书村。
村里的老人留我住宿,茅屋临近黄昏。
忽然有客人来访递名片,自称是一品孙。
他气质非凡,于是打开酒坛。
坐久了询问家族史,他们族大分支繁。
池州有清廉的名声,源自源头洪源。
太傅擅长大笔,入朝为相又外放。
他们家族本籍开封,后来改名尊贵无比。
到昱这一代已有六代,平民百姓生活在丘樊。
骑着驴进入府县,赶牛耕种田原。
家庙早已毁坏,国史记载仅留存。
他们的美德流传百世,功绩必定感动天地。
高太傅已无人祭祀,羡慕之情难以言表。
更何况追求文采,乘势而起,权势显赫。
子孙虽然衰落,还能守住田园。
我欣赏三代之时,法律制度根基深厚。
卿大夫之家按家规生活,世代遵循礼法。
士农工商各有定分,仕途不再奔忙。
自从风气败坏,争夺权力日益喧嚣。
有人放下农具握权柄,有人提笔坐上高官。
朝荣夕辱,变化如同翻手覆掌。
古道难再回,颓废之流更混浊。
更何况那些颠倒黑白之人,混淆是非。
我也曾出身寒微,两朝任职紫禁城。
荫庇子孙有官位,赏赐扩展到弟侄。
享受朝廷俸禄,却不知如何回报君恩。
农桑是国家的根本,孝义自古被推崇。
我们家族不务农,但一年到头温饱无忧。
虽然不是富贵人家,但也侵蚀了黎民。
唐代贤人已消逝,我们又能说什么。
唤来孩子吟诵这首诗,让它流传子孙后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自称为一品孙的客人夜宿村中情景,通过对话和叙述展现了这个人的家世、品行以及时代变迁之感。诗中的语言质朴而富有韵味,充满了浓郁的古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句“卜葬得假告”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客人对墓地选择的重视,这已经透露出其对于家谱、祖先崇拜的重视。紧接着,“南出安上门”显示了客人的方向和目的,给人一种庄重而又神秘的感觉。
“鞭马六十里”则展现了行程的远近和速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交通状况的艰难。至于“暮投中书村”,则是对时间和空间的一个交织,既有夜幕降临的急迫感,也有寻找庇护之地的渴望。
接下来的几句,“村翁馆我宿,茅屋欲黄昏”描绘了客人在乡村老人的家中借宿的情景,这里的“茅屋欲黄昏”更是增添了一抹时间流逝的诗意。随后,“有客忽投刺,自称一品孙”则揭示了客人的身份和地位,这个身份在当时社会等级中占据重要位置。
“气貌不凡俗,因为开酒樽”通过客人的举止和外表,以及他开启酒宴的情景,展现了其非凡的品性和生活方式。紧接着,“坐久问家谍,其族大且繁”则进一步描绘了客人对自己家族渊源的自豪以及对于家族历史的关切。
诗中后半部分开始回忆和反思,从“池州有清节,滥觞登洪源”到“功必格乾坤”,展示了客人的家谱和先祖的事迹,以及他们对国家所作出的贡献。这些记叙充满了对家族荣誉的自豪,同时也表达了对家族传统的尊重。
至于“高太已不祀,羡絪何可论”则透露出对于过去辉煌时期的怀念和对现实状况的无奈。接下来的几句,“况复起章句,乘时宠便蕃。子孙虽替陵,尚得守田园”,表达了客人对于家族命运的思考,以及面对时代变迁所持有的态度。
最后,“我爱三代时,法度有深根”至“呼儿讽此诗,播在篪与埙”一系列的抒情和叙述,不仅是对古代法制文化的赞美,也是对于家族教育传统的肯定,更是在表达诗人对于维护传统、继承先贤之道的期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个客人的夜宿经历,勾勒出一个家族的兴衰史,以及个体对家族文化和社会责任的思考。它不仅展现了古代士族的生活状态,更是对于传统价值观念的一种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