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来殿鸱翔,钟动箧蛇放
出处:《晓过罗喉岭行十余里憩潭柘》
清 · 赵怀玉
山晓日未高,白云围似帐。
花明乱残月,十里同一望。
蓝舆陟崇岭,人面森列嶂。
忽然青苍开,金碧落天上。
不见柘千章,犹余松十丈。
碑留明昌刻,寺溯嘉福创。
泛觞随波流,折竹引泉漾。
风来殿鸱翔,钟动箧蛇放。
遗踪半泯没,过客犹想像。
凭高俯杰阁,陡觉心眼畅。
一拳峙中央,九峰互环向。
日光亭午低,石色不肯让。
闲房昼如年,坐卧空色相。
山僧谓余劳,早具伊蒲饷。
花明乱残月,十里同一望。
蓝舆陟崇岭,人面森列嶂。
忽然青苍开,金碧落天上。
不见柘千章,犹余松十丈。
碑留明昌刻,寺溯嘉福创。
泛觞随波流,折竹引泉漾。
风来殿鸱翔,钟动箧蛇放。
遗踪半泯没,过客犹想像。
凭高俯杰阁,陡觉心眼畅。
一拳峙中央,九峰互环向。
日光亭午低,石色不肯让。
闲房昼如年,坐卧空色相。
山僧谓余劳,早具伊蒲饷。
鉴赏
这首清代赵怀玉的《晓过罗喉岭行十余里憩潭柘》描绘了一幅清晨山行的画卷。首句“山晓日未高,白云围似帐”,写出了早晨山中景色,太阳尚未升高,云雾缭绕,如同白色的帐幔。接着,“花明乱残月,十里同一望”,通过“花明”与“残月”对比,展现出黎明时分的光影交错,十里范围内景色相似,充满宁静。
“蓝舆陟崇岭,人面森列嶂”描绘了诗人乘坐蓝色小车登高远望,群山峻岭间,人的面庞仿佛在层峦叠嶂中排列。随后,“忽然青苍开,金碧落天上”,形容视野豁然开朗,青翠的山色与金碧辉煌的天际形成鲜明对比。
“不见柘千章,犹余松十丈”表达了对原始森林的赞叹,虽然柘树众多已不复见,但仍有十丈高的松树留存。接下来,诗人提及了潭柘寺的历史,“碑留明昌刻,寺溯嘉福创”,暗示着寺庙的悠久历史。
“泛觞随波流,折竹引泉漾”描绘了在山间溪流中饮酒嬉戏的场景,风声、钟声与自然和谐共处。“遗踪半泯没,过客犹想像”,表达出对古人遗迹的追思和对过往岁月的感慨。
最后,诗人登高远眺,感叹“一拳峙中央,九峰互环向”,山势雄伟,日光斜照,石色鲜明。在闲静的山寺中度过时光,内心感到舒畅。僧人备好斋饭,诗人则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禅意。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行所见,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