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见益州,释耒答三顾
出处:《咏史呈徐仲车》
宋 · 黄庭坚
诸葛见益州,释耒答三顾。
川流恨未平,武功原上路。
杜微对诸葛,舆致但求去。
倾心倚经纶,坐上漫书疏。
白鸥渺蒹葭,霜鹘在指呼。
借问诸葛公,如何迎主簿。
川流恨未平,武功原上路。
杜微对诸葛,舆致但求去。
倾心倚经纶,坐上漫书疏。
白鸥渺蒹葭,霜鹘在指呼。
借问诸葛公,如何迎主簿。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咏史呈徐仲车》,通过对诸葛亮出仕前后的描绘,展现了他对辅佐刘备的忠诚和期待。首句“诸葛见益州,释耒答三顾”以诸葛亮接受刘备三次邀请的历史典故开篇,暗示了诸葛亮对于国家大事的深深责任感。接下来,“川流恨未平,武功原上路”表达了诸葛亮对于尚未平定的局势的忧虑,以及他即将踏上征程的决心。
“杜微对诸葛,舆致但求去”描绘了诸葛亮与杜微(可能是友人或属下)的对话,表现出诸葛亮一心一意想要离开田园,投身于辅佐刘备的事业中。“倾心倚经纶,坐上漫书疏”进一步强调了诸葛亮凭借自己的才智和策略,为实现理想而忙碌地书写计划。
“白鸥渺蒹葭,霜鹘在指呼”通过自然景象,寓言诸葛亮的志向高远,如同白鸥翱翔在芦苇丛中,霜鹘展翅,象征着他的决心和行动力。“借问诸葛公,如何迎主簿”最后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诸葛亮如何迎接重要助手的期待,也暗含了对徐仲车可能成为诸葛亮得力助手的期许。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咏史的形式,赞扬了诸葛亮的忠诚和才智,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人才选拔和国家兴衰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