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书所未竟,朱墨纷狼藉
出处:《哭旅儿》
清 · 邓瑜
书堂夜沈沈,镫火凄以碧。
凉月照古苔,中多汝行迹。
入室何所见,见儿几与席。
是儿冠与裳,是儿巾与舄。
儿书所未竟,朱墨纷狼藉。
儿尝所披览,丹铅半剥蚀。
为儿检箧衍,一检一于邑。
凄风动尘幌,犹如儿出入。
儿魂傥归来,抚几应叹息。
叹息如可闻,哀蛩闇中泣。
凉月照古苔,中多汝行迹。
入室何所见,见儿几与席。
是儿冠与裳,是儿巾与舄。
儿书所未竟,朱墨纷狼藉。
儿尝所披览,丹铅半剥蚀。
为儿检箧衍,一检一于邑。
凄风动尘幌,犹如儿出入。
儿魂傥归来,抚几应叹息。
叹息如可闻,哀蛩闇中泣。
鉴赏
这首清代邓瑜的《哭旅儿(其四)》是一首深沉哀婉的悼亡诗。诗人以夜晚书堂为背景,描绘了对离世孩子的深切怀念。"沈沈"二字写出夜深人静的氛围,"镫火凄以碧"则渲染出一种冷寂而悲凉的色调。月光洒在古老的苔藓上,似乎映照出孩子生前走过的足迹,唤起无尽的回忆。
诗人进入室内,看到孩子未完成的书卷,朱墨散乱,书籍残破,显示出孩子勤奋好学的一面。他想象着孩子曾阅读过的书籍,红色和黑色的批注已经斑驳,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诗人打开孩子的书箱,每翻阅一次都仿佛触动了孩子的灵魂,而凄风吹动书页,如同孩子在冥冥中进出。
最后,诗人设想如果孩子的灵魂能回来,一定会抚摸书桌,发出叹息。这无声的叹息仿佛在暗夜中化作哀鸣的蟋蟀声,增添了诗的凄凉。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日常细节的刻画,表达了对逝去孩子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