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高名、取笑冠同群,予滋戚
出处:《满江红十六首》
清 · 蒋士铨
祝祝呼来,佐公膳、却分双只。
一拳耳,不成毛羽,休论肥瘠。
酷似小儿窠内老,待寻道士笼中易。
奉高名、取笑冠同群,予滋戚。
不尔杀,知无益,必自毙,生何迫。
可记得,斜阳寸坞,于埘于桀。
深院教栖名士牖,后车载去淮南宅。
有茅容、明日饭林宗,非畴昔。
一拳耳,不成毛羽,休论肥瘠。
酷似小儿窠内老,待寻道士笼中易。
奉高名、取笑冠同群,予滋戚。
不尔杀,知无益,必自毙,生何迫。
可记得,斜阳寸坞,于埘于桀。
深院教栖名士牖,后车载去淮南宅。
有茅容、明日饭林宗,非畴昔。
鉴赏
这首《满江红》是清代诗人蒋士铨所作的其中一首,名为“十六首(其十三)”。此诗以拟人化的手法,将一只拳头大小的鸟儿描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生活气息。
开篇“祝祝呼来,佐公膳、却分双只”,以“祝祝”这一拟声词形象地描绘了鸟儿的叫声,仿佛在呼唤主人前来共享美食。接着,“一拳耳,不成毛羽,休论肥瘠”,通过夸张的手法,将鸟儿的体型缩小到拳头大小,强调其体态之小,同时也暗示了其生存环境的艰难。
“酷似小儿窠内老,待寻道士笼中易”,这里将鸟儿比作“小儿”,形象地描绘了它在巢穴中的状态,同时表达了对它被捕捉、关入笼中的命运的担忧。接下来,“奉高名、取笑冠同群,予滋戚”,则表达了对鸟儿因名声而遭受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哀伤。
“不尔杀,知无益,必自毙,生何迫”,这几句诗表达了对鸟儿命运的反思,指出与其被人类杀害或囚禁,不如让它自由自在地生活,体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由的尊重和向往。
最后,“可记得,斜阳寸坞,于埘于桀。深院教栖名士牖,后车载去淮南宅。有茅容、明日饭林宗,非畴昔。”诗人通过回忆往昔鸟儿在斜阳下的小窝中自由飞翔的情景,与现在被囚禁的命运形成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失去自由的哀叹。同时,引用了古代典故,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使得整首诗既有现实的关怀,又蕴含着历史文化的深度。
综上所述,这首《满江红》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和人类社会关系的思考,以及对自由和平等价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