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颜氏贤,眼底于八环
出处:《答颜山农》
明 · 湛若水
永新颜氏贤,眼底于八环。
如何昨寄书,劝我立杏坛。
杏坛宁有几,自生民以还。
夫我异于是,坛在灵台间。
至近而至远,随默以随言。
无行而不与,无地何立焉。
留心理五典,神越三坟前。
如何昨寄书,劝我立杏坛。
杏坛宁有几,自生民以还。
夫我异于是,坛在灵台间。
至近而至远,随默以随言。
无行而不与,无地何立焉。
留心理五典,神越三坟前。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哲学家湛若水对颜山农的回信,展现了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对教育的独到见解。
首句“永新颜氏贤”,赞美颜山农的贤德,接着“眼底于八环”则表达了颜山农视野广阔,对天下事了如指掌。随后,“如何昨寄书,劝我立杏坛”一句,点明了颜山农在信中鼓励湛若水建立教育的象征——杏坛,以传播知识和道德。
“杏坛宁有几,自生民以还”两句,提出杏坛并非实体存在,而是自人类文明以来,教育精神的象征。接下来,“夫我异于是,坛在灵台间”表明湛若水认为真正的教育不在外在的场所,而在内心深处,即“灵台”。
“至近而至远,随默以随言”强调教育应当贴近生活,无论言语还是行动,都应体现教育的真谛。“无行而不与,无地何立焉”则进一步阐述,教育不应局限于特定地点或形式,而应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最后,“留心理五典,神越三坟前”表达了湛若水对古代经典的学习和深入理解,以及超越传统,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的决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探讨了教育的本质、方法和意义,体现了湛若水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