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楚有屈宋,汉则河梁词
出处:《读李质庵稿》
明 · 郑善夫
雅音失其传,作者随风移。
于楚有屈宋,汉则河梁词。
曹刘气轩轩,逸文振哀悲。
两晋一精工,六朝遂陵迟。
角然尚色泽,古风不成吹。
卢王号词伯,秪用绮丽为。
千年取正印,乃有陈拾遗。
或不尽反朴,朝代兼天资。
所以王李辈,向道识所期。
大哉杜少陵,苦心良在斯。
远游四十载,而况经险巇。
放之黄钟鸣,敛之珠玉辉。
幽之鬼神泣,明之雷雨垂。
变幻时百出,与古乃同归。
律诗自唐起,所尚句字奇。
末流亦叫噪,古意漫莫知。
历兹六十纪,识路良独稀。
凤鸟空中鸣,众禽反见嗤。
夜寒理危弦,恻恻赏心违。
于楚有屈宋,汉则河梁词。
曹刘气轩轩,逸文振哀悲。
两晋一精工,六朝遂陵迟。
角然尚色泽,古风不成吹。
卢王号词伯,秪用绮丽为。
千年取正印,乃有陈拾遗。
或不尽反朴,朝代兼天资。
所以王李辈,向道识所期。
大哉杜少陵,苦心良在斯。
远游四十载,而况经险巇。
放之黄钟鸣,敛之珠玉辉。
幽之鬼神泣,明之雷雨垂。
变幻时百出,与古乃同归。
律诗自唐起,所尚句字奇。
末流亦叫噪,古意漫莫知。
历兹六十纪,识路良独稀。
凤鸟空中鸣,众禽反见嗤。
夜寒理危弦,恻恻赏心违。
鉴赏
这首诗《读李质庵稿》由明代诗人郑善夫创作,通过对古代文学演变的回顾,表达了对传统文学价值的深刻思考。
诗中首先提到“雅音失其传”,感叹古代文学精髓的流失,接着列举了从楚辞到唐诗的发展脉络,指出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特点。曹植、刘桢的豪迈,两晋时期的精工,以及六朝的衰落,都描绘了文学历史的变迁。卢照邻、王勃等人的绮丽之作,与后来的陈子昂追求返璞归真形成对比,强调了文学发展中对古风的追求与传承的重要性。
郑善夫特别赞扬了杜甫(少陵)的苦心创作,认为其作品蕴含着深邃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杜甫的诗歌跨越四十年的漂泊生活,无论是面对自然界的壮丽景象还是人生的艰难困苦,都能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展现出与古风的同归。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唐代以来律诗的讨论,指出虽然唐代开始重视句法和字词的独特性,但后来的流派也出现了过度追求形式而忽视古意的现象。郑善夫感慨于这种趋势,认为在经历了六十年的文学发展之后,能够真正理解并坚持传统文学精神的人已经很少了。
最后,诗人以“凤鸟空中鸣,众禽反见嗤”来比喻真正的文学价值如同凤凰之鸣,虽高洁却常被世俗所误解或忽视。通过“夜寒理危弦,恻恻赏心违”的形象,表达了对坚守传统文学精神的孤独感和对文学价值被误解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文学历史的回顾和对当代文学现象的反思,展现了郑善夫对传统文学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对文学传承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