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远鸡司晓,家贫犬守阍
出处:《空村》
宋 · 刘克庄
弃置在空村,浮名岂复论。
因思戎服窄,方悟缊袍尊。
城远鸡司晓,家贫犬守阍。
常怜刘越石,辛苦戍并门。
因思戎服窄,方悟缊袍尊。
城远鸡司晓,家贫犬守阍。
常怜刘越石,辛苦戍并门。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弃置:被遗弃。空村:空荡的村庄。
浮名:虚名。
戎服:军装。
缊袍:粗布衣袍。
城远:远处城市。
鸡司晓:鸡鸣报晓。
家贫:家中贫困。
犬守阍:犬守门。
刘越石:刘琨(古代诗人,以勤苦著称)。
戍并门:在并州边关守卫。
翻译
被遗弃在空荡的村庄,那些虚名又怎能再提起。回想起身穿军装的困苦,才明白粗布衣袍的高贵。
远处城市的鸡鸣报晓,家中贫困只有犬守门。
常常同情刘琨那样的人,他在并州边关历经艰辛。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凄清孤寂的边塞生活,诗人通过对比和反思,表达了自己对于荣耀与贫穷、浮名与实质的深刻认知。
"弃置在空村,浮名岂复论。因思戎服窄,方悟缊袍尊。" 开篇诗人先设定了一种被遗弃和孤独的情境,指出那些不切实际的虚名并无需多作讨论。接着,他通过对比军营中的戎装与平常生活中的缊袍(即普通百姓所穿的衣物),明白了真正值得尊崇的是简单而质朴的生活。
"城远鸡司晓,家贫犬守阍。"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晨曦图景,城池辽远,鸡鸣报晓;家庭贫困,只有狗来守护家门。这不仅是对环境和生活状况的描述,也是诗人内心孤独感受的外化。
"常怜刘越石,辛苦戍并门。"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上那些戍守边疆、饱经艰辛的人物——如刘越石的同情和理解,同时也反映出诗人自己戍守边关所承受的辛劳与不易。
整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通过对比和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荣耀、浮名以及生活真谛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