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召三辞宁自刎,邯郸料不再长平
出处:《白起》
宋 · 徐钧
投降赵卒本求生,坑后谁人不死争。
三召三辞宁自刎,邯郸料不再长平。
三召三辞宁自刎,邯郸料不再长平。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投降:向敌人投降。赵卒:赵国的士兵。
求生:寻求保全生命。
坑:指秦始皇坑杀降卒的历史事件。
谁人:指那些士兵。
不死争:拼死反抗求活。
三召三辞:多次被召唤后拒绝。
宁:宁愿。
自刎:自杀。
邯郸:赵国都城。
长平: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翻译
原本向赵国投降的士兵,只是为了求生存,但坑杀之后,又有谁能不拼死反抗。三次被召唤,三次拒绝,宁愿自杀,也不愿再经历长平之战的惨剧。
鉴赏
这首诗名为《白起》,作者是宋代诗人徐钧。诗中通过讲述白起在长平之战后的命运转折,展现了他面对生死抉择时的英勇与坚韧。白起原本作为秦国将领,投降赵国是为了保全士兵的生命,但投降后面临被坑杀的命运。诗中的“坑后谁人不死争”表达了对白起被迫参与这场惨剧的同情,以及对人性在极端情况下的挣扎。
接着,诗人描述了白起三次被秦昭王召回,但他三次都选择了辞官,宁愿自杀也不愿再经历那样的耻辱。这体现了白起的尊严和忠诚,即使面临死亡,也坚决维护自己的荣誉。最后一句“邯郸料不再长平”暗示了白起的牺牲使得秦国失去了再次发动类似战争的能力,同时也暗示了白起悲剧性的结局。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白起的生平事迹为背景,赞扬了他的英勇和坚毅,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