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屋南溪外,风帆古渡头
出处:《次韵谢夏自然见寄四首 其一》
宋末元初 · 方回
与子俱逢掖,寒瓢共碧流。
歙今全似鲁,睦亦盛于邹。
竹屋南溪外,风帆古渡头。
相寻欠相遇,遄复堕音邮。
歙今全似鲁,睦亦盛于邹。
竹屋南溪外,风帆古渡头。
相寻欠相遇,遄复堕音邮。
注释
与子:你我。俱:一起。
逢掖:衣带垂下的地方,指学府或读书人聚集的地方。
寒瓢:寒冷的瓢,形容生活清苦。
碧流:清澈的流水。
歙今:如今的歙县。
全似:完全像。
鲁:古代的鲁国,文化繁荣之地。
睦亦:和睦也。
邹:古代的邹国,以礼仪著称。
竹屋:竹制的小屋。
南溪:南方的溪流。
古渡头:古老的渡口。
相寻:寻找对方。
欠:遗憾。
相遇:面对面相见。
遄复:迅速地。
堕音邮:通过书信传递信息。
翻译
你我一同来到这衣带垂下的地方,共享寒冷的瓢中清水。如今这里如同古代的鲁国,和睦的气氛胜过昔日的邹邑。
在南溪边的竹屋里,古老的渡口旁扬起了风帆。
遗憾的是未能相遇,只能迅速通过书信传达问候。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方回所作,名为《次韵谢夏自然见寄四首(其一)》。诗中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画面,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怀念。
"与子俱逢掖,寒瓢共碧流。"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同在田野劳作的情景,“掖”指的是耕地时翻转泥土,“寒瓢”则是清晨取水的工具,而“碧流”则形容河水的清澈。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歙今全似鲁,睦亦盛于邹。" 这两句通过古代文化名邦——鲁国、邹国的繁荣昌盛来比喻当前的景象,表达了一种美好时光难以忘怀的情感。
"竹屋南溪外,风帆古渡头。" 这里诗人描绘了自己居住的环境,是一所位于南溪之外的竹屋,并且提到了古老的渡口和飘动的风帆。这两句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隐逸田园的意境。
"相寻欠相遇,遄复堕音邮。"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相互思念和寻觅之情,但又常常感到难以相见,只能通过书信来传递彼此的声音和心声。这不仅流露出了诗人对友谊的珍惜,也反映出当时通信不便带来的隔阂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朋友深厚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