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古人且失风人旨,何怪俗眼轻填词全文

古人且失风人旨,何怪俗眼轻填词

出处:《填词
清 · 纳兰性德
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
往往欢娱工,不如忧患作。
冬郎一生极憔悴,判与三闾共醒醉。
美人香草可怜春,凤蜡红巾无限泪。
芒鞋心事杜陵知,唯今只赏杜陵诗。
古人且失风人旨,何怪俗眼轻填词
词源远过诗律近,拟古乐府特加润。
不见句读参差三百篇,已自换头兼转韵。

鉴赏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纳兰性德所作,名为《填词》。诗中探讨了词与诗的不同之处,以及词在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诗开篇即点明词与诗的关系:“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指出在诗歌衰微之时,词得以繁荣发展,并以比兴手法寄托情感。接着,“往往欢娱工,不如忧患作”两句,对比了词在表达情感时,往往能更深刻地描绘忧愁与痛苦,而非仅仅停留在欢乐的层面。

“冬郎一生极憔悴,判与三闾共醒醉”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牧(字牧之,别称冬郎)和屈原(三闾大夫)的例子,表达了词人在创作时可能经历的孤独与痛苦,与古代文人的相似心境。接下来,“美人香草可怜春,凤蜡红巾无限泪”进一步描绘了词中常出现的哀婉情调,通过美丽的意象与泪水,展现词的情感深度。

“芒鞋心事杜陵知,唯今只赏杜陵诗”则提到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杜陵野老),暗示词与诗在情感表达上的相通之处,同时也表达了对杜甫作品的欣赏。最后,“古人且失风人旨,何怪俗眼轻填词”指出即便古代诗人也难以完全把握词的精髓,因此现代人对词的评价不应过于苛责。

“词源远过诗律近,拟古乐府特加润”总结了词的特点,认为其源头更为深远,而形式上更加接近于古乐府,同时在语言运用上更加细腻丰富。

“不见句读参差三百篇,已自换头兼转韵”则以《诗经》为例,强调词在句式、韵律上的灵活性,与传统诗歌相比,词在形式上更为自由多变。

综上所述,《填词》一诗通过对词与诗的比较,展现了词在文学艺术中的独特魅力与价值,同时也反映了词在情感表达上的深度与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