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丞相昔日下三川,木牛流马何其便
出处:《边城谣》
明 · 陆深
金木难,丑之年,大同六月风尘连。
将军死绥战士哭,束刍斗米当十千。
司徒受命出饷边,纶巾羽扇何翩翩。
指挥捆载赴急援,上山下山鱼贯联。
营中望见气十倍,抆涕裹血张两弮。
君不见丞相昔日下三川,木牛流马何其便。
司徒之功相后先,司徒之功相后先,请观渭上田。
将军死绥战士哭,束刍斗米当十千。
司徒受命出饷边,纶巾羽扇何翩翩。
指挥捆载赴急援,上山下山鱼贯联。
营中望见气十倍,抆涕裹血张两弮。
君不见丞相昔日下三川,木牛流马何其便。
司徒之功相后先,司徒之功相后先,请观渭上田。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陆深的《边城谣》描绘了一幅战乱年代的悲壮画面。诗中以"金木难"开篇,暗示时局艰难,丑年(农历十二生肖之一,代表凶年)又增添了不祥气氛。大同六月风尘弥漫,显示出战事的激烈和环境的恶劣。将军英勇牺牲,士兵们以微薄的斗米束刍换取高昂的代价,体现出战争的残酷。
司徒(官职名)临危受命,身着纶巾羽扇,形象潇洒地奔赴边疆支援。他指挥物资运输,队伍如鱼贯而行,军心因他的到来而倍增士气。尽管面临困境,士兵们仍擦干眼泪,裹着血迹持弓作战,展现出坚韧不屈的精神。
诗人以丞相诸葛亮下三川的历史典故,赞美司徒的智谋与贡献,木牛流马的便捷在此成为激励人心的力量。诗中反复强调“司徒之功相后先”,表达对司徒英勇行为的敬仰,并以“请观渭上田”结尾,寓意司徒的功绩将如同渭水灌溉农田般,长久流传,影响深远。
整体来看,《边城谣》通过生动的细节和比喻,展现了战争中的英雄气概和人民的坚韧,以及对和平与功绩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