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食,不足恤,努力踏车声太息
出处:《踏车曲》
清 · 赵俞
杉槠作筒檀作轴,乌鸦衔尾声历鹿。
赤露两肘腹无粥,踏车辛苦歌如哭。
前年井底泉脉枯,去年瓯窭长茭芦。
旱年掘窝转水入,潦年筑堤翻水出。
水入水出车欲裂,农夫那不筋骨折!无奈今年又苦旱,塘水少于衣上汗。
往年车完人尽力,今年车破人无食。
人无食,不足恤,努力踏车声太息。
伍伯催租秋赋迫,连年未报灾伤册。
赤露两肘腹无粥,踏车辛苦歌如哭。
前年井底泉脉枯,去年瓯窭长茭芦。
旱年掘窝转水入,潦年筑堤翻水出。
水入水出车欲裂,农夫那不筋骨折!无奈今年又苦旱,塘水少于衣上汗。
往年车完人尽力,今年车破人无食。
人无食,不足恤,努力踏车声太息。
伍伯催租秋赋迫,连年未报灾伤册。
鉴赏
这首《踏车曲》描绘了清代农民在干旱与洪水交替的恶劣年景中,为了生存而进行艰苦劳作的情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农民们在自然环境的残酷考验下,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无奈。
诗中的“杉槠作筒檀作轴”,形象地描绘了农民们利用身边的木材制作踏车的部件,体现了他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智慧。“乌鸦衔尾声历鹿”则通过乌鸦的叫声,营造了一种荒凉、艰难的氛围。接着,“赤露两肘腹无粥,踏车辛苦歌如哭”,生动地刻画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艰辛,他们的生活困苦,却只能以歌声来表达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前年井底泉脉枯,去年瓯窭长茭芦”,描述了前一年干旱导致水源枯竭,后一年洪水泛滥,农作物生长的场景,反映了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接下来的“旱年掘窝转水入,潦年筑堤翻水出”,展现了农民们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智慧与勇气,他们通过挖掘水道和筑堤防洪,试图与自然抗争。
“水入水出车欲裂,农夫那不筋骨折!”一句,形象地表现了踏车劳作的艰辛,即使车轮即将断裂,农夫们也毫不退缩,体现了他们的坚韧不拔。然而,“无奈今年又苦旱,塘水少于衣上汗”,揭示了连续的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绝望感。
最后,“往年车完人尽力,今年车破人无食。人无食,不足恤,努力踏车声太息”,表达了农民们在连续的自然灾害面前,不仅身体力尽,甚至面临食物短缺的困境,他们的努力与牺牲令人感慨。而“伍伯催租秋赋迫,连年未报灾伤册”,则揭示了社会制度下的压力,农民不仅要面对自然的挑战,还要承受官府的赋税压力,处境更加艰难。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刻反映了清代农民在自然灾害与社会压力双重夹击下的生存状态,展现了他们坚韧不屈的精神面貌,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农民生活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