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言惧忤时,聊复一评之
出处:《四月初十日得蜂虿茧丝之句》
宋末元初 · 方回
深言惧忤时,聊复一评之。
靡暇防蜂虿,惟工竭茧丝。
因循终不恤,平定岂无期。
麦赭秧田废,人家半忍饥。
靡暇防蜂虿,惟工竭茧丝。
因循终不恤,平定岂无期。
麦赭秧田废,人家半忍饥。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深言:深刻的言论。忤:触怒。
时:时势。
聊复:姑且。
评:评价。
靡暇:没有空闲。
防:防备。
蜂虿:比喻危害者,如蜜蜂和蝎子。
工:尽力。
竭:尽。
茧丝:比喻辛勤的努力。
因循:沿袭旧习。
恤:顾虑。
平定:太平安定。
期:时期。
麦赭:麦田因干旱而颜色变暗。
秧田废:稻田荒废。
人家:人们。
忍饥:忍受饥饿。
翻译
深切的话语怕触怒时势,姑且随便评价一番。没有闲暇防备像蜜蜂和蝎子般的威胁,只专心于尽全力付出努力。
遵循旧习始终不顾虑,何时才能太平安定并非遥不可及。
麦田因干旱而稻秧枯黄,农田荒废,许多人家里忍饥挨饿。
鉴赏
此诗描绘了农村的凋敝与人民的艰难生活,反映了社会经济问题。首句“深言惧忤时”表达了对当前时局的忧虑和担忧。接着“聊复一评之”则是诗人想要再次评说这个时期的情况。
“靡暇防蜂虿,惟工竭茧丝”中,“靡暇”意指没有闲暇,“防蜂虿”形容农忙,而“惟工竭茧丝”则是诗人在忙碌之余,唯一能做的就是收集蜂虿(一种可以食用的昆虫)和茧丝(可能是某种植物纤维),这表明生活的贫困。
“因循终不恤,平定岂无期”诗人感叹社会长期处于混乱状态,没有人去关心和解决问题,这是否意味着太平盛世遥不可及?
最后两句“麦赭秧田废,人家半忍饥”描绘了农田荒废,麦子未能收成,而人们则是半饥饿状态,反映出当时的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困苦。
诗中充满了对当前社会状况的不满和对未来前景的担忧,是一首集政治批评与个人情感表达于一体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