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于清海独闻蝉,又向空庭夜听泉
出处:《听刘尊师弹琴》
唐 · 曹邺
曾于清海独闻蝉,又向空庭夜听泉。
不似斋堂人静处,秋声长在七条弦。
不似斋堂人静处,秋声长在七条弦。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曾:曾经。于:在。
清海:清澈的海。
独:独自。
闻:听见。
蝉:蝉鸣。
又:再。
向:对着。
空庭:空旷的庭院。
夜:夜晚。
听:倾听。
泉:泉水。
不似:不像。
斋堂:静室或书房。
人静处:人们安静的地方。
秋声:秋天的声音。
长:长久地。
七条弦:泛指琴弦,古时有七根弦的乐器。
翻译
我曾在寂静的海边独自听到蝉鸣夜晚又在空旷的庭院倾听泉水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安静的夜晚,诗人独自聆听蝉鸣和泉水的声音。"曾于清海独闻蝉"表达了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感受,而"又向空庭夜听泉"则强调了对自然声音细腻的捕捉。在这平淡中,诗人却感到一种超越常人的静谧。"不似斋堂人静处"一句,通过与别处不同之处突显出诗人所在环境的特别。
最后一句"秋声长在七条弦"则是对听觉体验的进一步升华。在这里,"秋声"指的是自然界中秋天特有的声音,如蝉鸣、泉水声等,而"七条弦"则是古琴的象征。诗人通过将听到的自然声音与琴音相结合,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达到精神层面的境界。这也隐含了对音乐艺术之美的赞赏和向往。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富有表现力,语言清新雅致。在内容上,则展现出诗人对于自然美、艺术美的深刻感悟,以及追求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