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闻天籁鸣,但见空翠滴
出处:《题金陵陈时举宅画壁》
元末明初 · 谢应芳
双松岁寒姿,卷石太古色。
我昔山中游,憩此松下石。
松花雪霏霏,松叶风瑟瑟。
安知此清景,相对复今日。
撑空两髯龙,还在书中室。
主人罢鸣琴,宴坐室生白。
客来苦炎热,倚树欲挂帻。
不闻天籁鸣,但见空翠滴。
烦襟顿如洗,林壑幽兴适。
经月数相过,明朝有行役。
黄埃赤日中,令人转相忆。
我昔山中游,憩此松下石。
松花雪霏霏,松叶风瑟瑟。
安知此清景,相对复今日。
撑空两髯龙,还在书中室。
主人罢鸣琴,宴坐室生白。
客来苦炎热,倚树欲挂帻。
不闻天籁鸣,但见空翠滴。
烦襟顿如洗,林壑幽兴适。
经月数相过,明朝有行役。
黄埃赤日中,令人转相忆。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金陵陈时举宅内画壁上所见之景,以及由此引发的深沉感慨。诗中以“双松”开篇,通过“岁寒姿”和“太古色”展现了松树坚韧不拔、历经沧桑的形象,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深远。
接着,诗人回忆起自己昔日游山时,在这松下的石上休憩的情景,通过“松花雪霏霏”和“松叶风瑟瑟”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新的自然氛围。诗人感叹于这种清雅之景的永恒不变,仿佛昨日重现于今日。
进一步,诗中将“松”比作“两髯龙”,生动地描绘了松树的形态与生命力,同时也暗喻了画作中的松树如同活物一般,存在于书斋之中。此时,主人“罢鸣琴”,选择“宴坐”,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场景,与外界的喧嚣形成对比。
当客人来访,面对炎炎夏日,倚树欲挂帻的场景,诗人通过这一细节,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然而,诗人的思绪并未止于此,他借“天籁”与“空翠滴”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内心的平静与洗涤,仿佛尘世的烦恼在此刻得到了净化。
最后,诗人以“烦襟顿如洗,林壑幽兴适”总结了这次心灵的洗礼,强调了自然之美对人心灵的抚慰作用。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经月数相过,明朝有行役”,预示着离别即将到来,诗人对未来的行役充满了不舍与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相聚难常的感慨。